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

王效乾

(会宁县人民医院甘肃白银730799)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96例进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患者,以患者手术时发生中转开腹与否分为腹腔镜组(对照组)与中转开腹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与术况等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类型及病变程度、术中出血程度与病灶组织粘连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影响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因素。结论: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最主要的两项是病灶组织粘连情况与术中出血程度。术前做好全面检查,其它对手术有影响的病症也要尽可能检查出来,降低临时中转开腹的可能。且根据手术时具体情况,有时及时中转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040-02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医疗技术也相继被广泛应用,微创技术中的腹腔镜手术便是其中一种。现在绝大多数开腹手术都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腹腔镜手术用其独特的优势正在逐渐取代开腹手术[1]。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在手术时常有不得不中转为开腹手术[2]。本次研究为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选取了196例患者的手术情况作为探究资料,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7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进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患者196例,患者年龄为27~76岁,平均(60.6±7.8)岁,男116例,女80例。其中胃癌124例,直肠癌64例,小肠癌8例。肿瘤病例分期:A期32例,B期72例,C期41例,D期5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做好全面检查后,术前先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根据患者发生中转开腹与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类型及病变程度、病灶组织粘连与术中出血程度等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各种因素对中转开腹手术的影响程度进行计算分类[2]。

1.3评价指标

治疗总体结束后,对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及病灶组织粘连情况进行评估统计。术中出血程度分为:低风险(出血血管直径<3mm,且易于术中止血)、中等风险(出血血管直径3~5mm,术中出血控制较难)、高风险(出血血管直径>5mm,术中出血难以控制)三个等级。病灶组织粘连程度分为:轻度(病灶组织呈疏松性粘连)、中度(病灶组织呈片状粘连)、重度(脏器间紧密粘连)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检验,采用χ2对比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x-±s)表示,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196例施行腹腔镜胃肠择期手术的患者中,17例患者中转行开腹手术根治处理(观察组),179例顺利实施手术(对照组),中转开腹率为8.7%。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程度、肿瘤分化类型及病变程度、肿瘤分期与病灶组织粘连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影响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因素。对比详情见表1。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术中出血程度、病灶组织粘连情况、肿瘤分期与肿瘤分化类型及病变程度影响程度(P<0.05),显示其为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见表2。

3.结论

腹腔镜手术因其独特的手术方式和对设备的依赖性,对手术医师的要求较高,有其独有的危险性和局限性。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现在腹腔镜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不过因为医师的操作能力和经验、病情不同等多种复杂因素,导致部分患者仍然需转为开腹手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3]。为了尽量避免中转手术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为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选取了196例患者的手术情况作为探究资料,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有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类型及病变程度、术中出血程度与病灶组织粘连情况(P<0.05)。

表1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对比表(n)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最主要的两项是病灶组织粘连情况与术中出血程度。术前需做好全面检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降低临时中转开腹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临海,王昆华,龚昆梅,等.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1):987-989.

[2]路宁生.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6):49-51.

[3]白鹏.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术的多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