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1
摘要:目的:对四种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前区部位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被确诊为AMI的6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排除AMI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行四种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比两组检测效果。结果:观察组CK-MB、CK、cTnI及MY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发作3~6h后CK-MB、CK水平明显升高,6~12h达到峰值。治疗2~4d后,两项指标恢复正常。在症状发作后1~2h,MYO发生改变,5~12h到达峰值。CK-MB与cTnI在24h内变化基本一致,但是cTnl升高的持续时间更久,跨度更大,半衰期更长,7~10d后恢复正常。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四种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率,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心肌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检测
急性心思梗死为临床常见性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严重可引发猝死。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上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多采用心电图检查,但部分患者行心电图检查不会显示明显特征,容易造成漏诊与误诊,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为进一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胸前区部位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胸前区部位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被确诊为AMI的6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为37~73岁,平均(54.83±2.66)岁;胸痛时间为18min~3d,平均(21.94±1.66)h。以排除AMI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为33~74岁,平均(55.29±2.37)岁;胸痛时间为23min~3.5d,平均(22.57±1.64)h。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集空腹静脉血。对非典型性症状患者在症状出现30min后进行。对照组采集4mL空腹静脉血,于常温条件下放置30分钟,进行离心处理10min,频率3500r/min,放于-20°条件下保存。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CK-MB、CK,以Cobas4000全自动发光分析仪进行cTnI及MYO检测。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X±S形式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项检测指标比较
观察组CK-MB、CK、cTnI及MY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临床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要满足下列条件[2]:①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②存在缺血性胸痛等症状;③血清心肌梗死坏死标志物浓度改变。这三项条件中,其中两项都需辅助实验室检查,证明实验室检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及性梗死检查指标中,AMI为心肌坏死标志物,AST、LDH为应用于早期诊断,CK-MB特异性较好,但是血液中仅存在3d,CK的检验特异性较差。本研究对观察组采用四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CK-MB、CK、cTnI及MY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发作3~6h后CK-MB、CK水平明显升高,6~12h达到峰值。治疗2~4d后,两项指标恢复正常。在症状发作后1~2h,MYO发生改变,5~12h到达峰值。CK-MB与cTnI在24h内变化基本一致,但是cTnl升高的持续时间更久,跨度更大,半衰期更长,7~10d后恢复正常,证明四种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总之,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四种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率,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杨玉勤.四种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梗诊断中的应用U11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2):53-55.
[2]王玮玮,王厚照.2项指标联合检测在心肌损伤评价中的价值U1l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