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滔湖南省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410131
摘要: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阐述合作的内容、方法,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合作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1.突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高职教育强调了学生的就业,即强调了学生所学的技能与生产现场的一致性。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得了真实的现场感受,能从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另外,校企合作模式也能够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实用技术人才的要求。
2.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更加突出的是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因而传统的以学科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能从办学的理念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优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生产现场有效对接。
3.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职业教育需要高投入。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高职教育往往捉襟见肘。相当一部分学校出现了设备数量少、设备与现场不同步、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实训环节的比例、实训内容等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了较大的出入,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有差别大,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编,离不开由现场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现场专家的参与,使得专业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委员会的成立,可以对生产现场的岗位进行深入与细致的分析,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对岗位能力作详尽的说明。现场专家与教学骨干的合作,可以构建出合理的、适应于生产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执行计划。
2.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到高职教育与生产现场同步,就要求教师队伍不落后。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从企业聘请优秀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课教学,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实践经验带到理论教学中来,使教师在校就能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使专业教学始终站在专业领域的前沿。利用假期集中组织教师到现场学习与调研,学习新技术,捕捉新信息,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在带队实习和指导毕业设计时,也要注重与生产现场的紧密结合,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对于新进教师的培养,则可以在开始的一两年时间内,安排他们到生产现场脱产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3.教材建设。教材与教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一本好的教材,离不开校企合作。企业的工作任务分析、工作标准、企业文化等要素都可以在教材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为教材的内容选取、编排出谋划策,还可以为教材建设提供来自现场的规程、照片、技术方案等第一手资料,让教材贴近现场,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亮点。
4.实训场建设。实训场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场所,其地位非常重要。校内实训场的建设,一定要邀请现场专家参与,请他们对实训场的功能、设备的购置、建设方案等提出建议,因为他们的建议更能体现与生产现场的对接。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能从专家的指导中得到新的收获。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指导教师的培养上。
5.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最高形式,也是双方互利互惠最成功的体现。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编制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不仅可为企业降低人才招聘和新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费用,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去企业的特定岗位上进行基本的实训。由于培养定位准确,方法科学,学生在就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其从事的岗位。
三、存在的问题
1.企业积极性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很多企业对投资见效期相对较长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企业往往宁愿将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也不愿投资到与学校联合开展的人才培养中。另一方面,学校由于经费短缺,付给企业的报酬有限,使得合作基本上流于形式。
2.合作深度不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校企合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首先体现在合作的形式单一,往往以学生的参观、教师的短期学习为主。其次,合作往往是走过场,没有满意的结果。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人才质量的良好途径。生产企业要摈弃传统的观念,认识校企合作对企业的重要性,为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获取合格的人才;学校要积极主动向企业学习,力争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地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2]马兆勤关于我国高职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6。
[3]陈秀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