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中学黄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古人也有“三寸之舌,可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这就充分肯定了语言的力量。尤其是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教师的语言又赋予了新时代内涵及价值。笔者结合数学教学从以下几点说明:
一、直截了当的言语能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
情境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情境的设计与展开可借助于网络多媒体,但情境的理解则要靠教师的点化。
在分析应用题时这一点就显得很重要了。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全程的乘车,全程的乘船,最后又步行了5千米到达,问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对于此题的分析,教师可借助线段,利用数形转化的思
想来实现。如图所示:(可由多媒体演示)
如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甲、乙两地的路程为x千米,即线段AB=x,则乘车的路程为x千米;乘船的路程为即线段CD=x千米(提问学生);步行的路程DB=5千米,显然由线段的和差关系可列出方程,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听了简单易懂,看起来也是一目了然。相反,若教师分析得太多,语言过于纷乱复杂,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能使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此处情景的创设及教师的点化,也让学生领悟到了数学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教师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巧妙的比喻能调节课堂气氛
一节课45分钟,有的教师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也有的教师却巴不得快些下课。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是否能够以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联想,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方向,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一位教师在教学“去括号”法则时,就想到了把小括号比作保护伞:若想丢掉这把伞,就要看看外面的天气符号。遇到“+”表示阳光明媚,可以大摇大摆走出来;若遇到“-”表示阴雨绵绵,应摇身变一变里面的符号再出来。这位教师正是利用了他生动幽默的比喻调节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距离。
三、亲切的言语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数学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非常枯燥的学科,有少部分同学对数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数学课对他们来说就是折磨课,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教师一味的批评甚至讽刺将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亲和力。
曾见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综合测试后,上了这样一堂试卷讲评课:“本次考试,同学们犯的主要毛病不外乎是:第一,做题马虎大意。如第一、第五、第八题,本来应该多一个解答步骤的,很多同学都省略了。下面我们订正一下……”;依次订正完后,又说:“第二,审题不严密。如第七题、第十二题,应该是用坐标的,但是多数同学没有用……”;“第三,基础不够扎实。如第六、第十题,应该算是送分的题目,很多同学还是没做出来……”这样的笼统讲评,老生常谈,听得学生“两耳起茧”,却无关痛痒,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另一位老师在一堂数学试卷讲评课上,通过提问,具体说出了23名学生的具体错误,比如:在讲到审题、做题马虎时,说:“张XX同学,你为什么错选了A选项呢?说说你当时是怎样做题的,好吗?张XX谈了自己当时的思考过程,师生共同分析了错误原因后,老师马上点到了犯同样错误的其他三个学生的名字。课后学生议论说:“没想到老师指导得这详细具体!”“这得格外花费老师多少精力和心血呀?”,这里,老师细致的话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实现了师生间的和谐融洽的交流。
四、幽默的言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过众多的教育教学文章中,对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做过调查,结论是:学生特别喜欢富有幽默感的老师。的确,幽默是教学的辅料佳品,就如烹饪中的油、盐、酱、醋等调味料一样,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有严肃、呆板、平淡、风趣幽默等,其中,风趣幽默是最受欢迎的,当然,语言的幽默也离不开辅助的教学工具。
我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时,就带了一只碗到了教室,一开始学生很奇怪,不明白有什么用。当我讲到抛物线的形状时,我就拿出了碗,开口向上时,我就把碗正放在桌面上,然后结合碗来研究他的增减性;开口向下时,我就把碗倒扣在桌子上,再结合它来研究抛物线的增减性,讲完后,我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演示,发现有了这样一个道具,学生掌握的很好。我于是说,以后我们每天在吃饭时也可以复习抛物线的性质了,只是记住千万不能在吃饭时把碗倒过来,不然饭就吃不成了,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这样一来,本来很抽象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就简单明了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语言来征服、打动学生时,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语言艺术,在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教学以及教育语言,都要当成留给学生的路标,让学生在受教育的生涯中尽量少走弯路,并能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自我和体会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