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深入地探究了流动性过剩的概念、表现及成因,提出我国当前经济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探寻其产生原因,提出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经济市场
引言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曾经饱受资金短缺和流动性不足的困扰。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飙升的房价、暴涨的股价以及巨额的存贷差给我们的启示是,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近期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的扩张性政策,使我国经济积累了巨大的流动性过剩隐患,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当年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考虑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明显,需要加强金融调控,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1]。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打乱了政府调整经济的步伐,由于长期倚重出口的畸形经济结构,我国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显示出了内在的脆弱性。
一、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方面
(一)货币超额供给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1998~2005年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的总和。1998年以来,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长率为16%,大幅度高出美国与欧盟同期年均6—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2]。尽管相比欧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金融资产主要以储蓄的形式持有,但我国货币与GDP比例以及超额货币供应都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值得关注。
(二)银行业存贷差不断扩大
自2003年最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截至2005年末,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3.71个百分点,是2000年的3.8倍;金融机构存差达到创记录的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存量的贷存比为68.0%,新增量的贷存比为53.6%[3]。2005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大约只有53元转化为贷款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近一半的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体内循环。
(三)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
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2005年3月,人民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是只升不降,9月末,该数值高达12600多亿元。截至2005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4]。
(四)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05年以来,由于资金的充裕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利率不断下行,市场收益率不断降低。例如,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利率从年初的2.5836%降低至年底的1.086%;1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利率从3.27%下降至1.33%。
二、当前市场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
(一)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大幅增长
自2004年5月起,我国贸易连续表现为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则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贸易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在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三种渠道投放,即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及外汇占款,前两项统称为中央银行信贷,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增加外汇储备对应的货币投放。目前,外汇占款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至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这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5]。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投资渠道狭窄
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对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给居民带来较重负担。某些政府部门缺乏长远意识,一味依靠资金和贷款来追求和支撑经济发展速度,信用观念不强。在银行业加大改革力度,注重信贷资产质量和强化责任制的情况下,就必然出现银行有存款不敢发放的情况,资金存差日益增大,市场流动性积聚在银行体系中。
(三)银行贷款能力下降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基础货币的供给与货币乘数持续增长。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货币的供需不平衡使得物价在今年短期内飞速增长。市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贷款能力低下。银行贷款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营销能力,二是风险管理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贷款既不需要营销,也不需要实质意义的风险管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这两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仍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营销方面,银行仍然主要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上门寻找新的贷款机会,尤其是寻找、开发新的贷款客户。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多是依赖于“运动”式的管理。
三、应对当前经济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策略
(一)推动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创新
增加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改善资产负债的利率结构,创造能够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和债券市场、存款和货币市场的收益挂钩,加大培育结构性的存款,应用衍生产品规避风险,更注重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资产的风险属性、期限属性和利率属性出发,立足于经营环境和业务基础,研究资产负债配置的最佳方案,通过加强各类风险限额、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及内部利率调控、产品定价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配比,降低资产组合的整体加权风险,促进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运作。同时,以金融机构间的信贷资产转让市场为平台,积极探索资产组合动态管理,分离、转移、分散信贷风险,改变贷款组合风险特征,降低信贷资产整体风险度。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积极扩大公开市场操作,扩大交易对象,增加交易工具,加大冲销、创新力度,减缓外汇占款过多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搭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抑制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渗漏”效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适时、准确地进行宏观调整,避免政策操作的偏差。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释放境内外汇需求,疏导资金流出,措施依次包括:进一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放宽对外投资等方面的管制;加快境内外汇市场建设和本外币一体化产品创新;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发展农村金融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建设不完善、人们的投资意识薄弱、理财知识欠缺,使得我国储蓄率过高,这也是制约我国进行流动性管理的瓶颈因素。因此,我国要从根本上治理流动性过剩,就必须在社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工程上加大投资,特别应增加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经济发展失衡越来越严重。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改革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新型金融组织,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城市过剩的流动性资金向农村分流等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投资的合理分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另外大力扶持城乡中小型企业,把过剩的资金资源引人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去,为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资金支持,在金融和财政上给予倾斜,是我国目前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又一有力措施。
(四)确保制度创新
在确保货币政策国家权威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银行区域分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某些区别对待的货币政策工具实行必要的区域差别化调整。应该努力完善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为货币政策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全国统一前提与区域特色有机结合的国家货币政策调控体系。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总量与结构有机结合,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责无旁贷的历史职责。我国目前实行的刚性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流动性过剩,所以改革汇制便是化解流动性的首要工作。M2的增长速度说明了银行信贷的增长完全是平衡存款膨胀的负债结构,央行基础货币的增长必定伴随着大量的外汇冲销。加息只能暂缓流动性这一压力,却无法以解决外汇占款这一根本问题解决流动性问题。所以,只要汇改制度不取得突破,流动性过剩规模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孙宁,孙艳茹.流动性过剩:原因与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3):359.
[2]归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表现及其原因研究[J].特区经济,2007,225(10):75-76.
[3]谢罗奇,王选友,唐晶晶.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深层原因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08(4):17-19.
[4]包宗顺.利用外资与被外资利用——论外资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及金融风险防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17-22.
[5]李长征.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李圣霖(1996.8—),男,山西省运城人,运城学院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