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承章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人民医院533500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4例颅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螺旋CT扫描,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层厚、螺旋距为6.5mm,小病灶者采用非螺旋超薄加扫,层厚2mm,18~20层每扫描系列。结果:本组研究中,54例转移瘤中,病灶分布部,左侧大脑半球21例,右半球24例,两侧大脑半球9例;肺癌脑转移以额、顶叶近皮质较多,乳腺癌以小脑半球为多见;肿瘤大小51mm×85mm~3.1mm×2.6mm,平均大小(24mm×35mm)。
结节状肿瘤伴水肿34例,CT表现为小结节灶伴周围水肿,表现为大片不规则状;环状强化伴水肿14例,CT表现为肿瘤环呈外厚里薄状,厚薄相关不一;混合型8例,CT表现为肿瘤呈结节、环节、周围水肿并存,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经增强扫可见结节与环状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伴增强扫描是诊断颅脑转移瘤的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胶质瘤、脑脓肿等症状相区别。
【关键词】颅脑转移瘤;CT诊断;临床诊断
颅脑转移瘤是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占颅内肿瘤的10%~25%左右。由于颅脑转移瘤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原发病灶不明情况为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4例颅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8.9±5.9)岁;其中41例患者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另13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
1.2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层厚、螺旋距为6.5mm,小病灶者采用非螺旋超薄加扫,层厚2mm,18~20层每扫描系列。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本组研究中,54例转移瘤中,病灶分布部,左侧大脑半球21例,右半球24例,两侧大脑半球9例;肺癌脑转移以额、顶叶近皮质较多,乳腺癌以小脑半球为多见;肿瘤大小51mm×85mm~3.1mm×2.6mm,平均大小(24mm×35mm)。结节状肿瘤伴水肿34例,CT表现为小结节灶伴周围水肿,表现为大片不规则状;环状强化伴水肿14例,CT表现为肿瘤环呈外厚里薄状,厚薄相关不一;混合型8例,CT表现为肿瘤呈结节、环节、周围水肿并存,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经增强扫可见结节与环状强化。各肿瘤转移情况详见下表:
3讨论
脑转移瘤作为常见的颅内肿瘤症状,在颅内肿瘤的10%左右,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且男性以肺癌转移为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为多见。目前采用CT诊断较为多见。本组研究中,选择54例颅脑转移瘤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肺癌较多,其次为胃癌、乳腺癌。从转移机制来看,多数颅脑转移瘤来源于血行转移。肺癌可直接从血转移到脑,肺外恶性肿瘤须经循环才可能发生脑转移,转移性肿瘤直径一般为100mm~200mm,不能通过于肺循环,因此多数脑转移瘤源于肺恶性肿瘤转移。本组研究中,21例来源于肺恶性转移瘤。女性较为多见的为乳腺癌脑转移瘤,其多为多发生颅内转移,伴有颅外转移,如淋巴结、骨、肺等部位转移,一旦发生转移,往往有恶化的症象,因此在临床诊断上要特别注意。颅脑转移瘤是一种血行播散性疾病,偏向皮髓交界区至末梢血管供血交界区,这是由于颅脑动脉在皮髓质交接面上突然变细,致转移性癌检受阻而滞于此。从颅脑转移瘤的特点来看,其多位于大脑周部,定为脑实质型,即为单纯性脑转移瘤,表现为具有明显占位效应,肿瘤水肿带明显,增强扫均会有不同形态的强化,且多呈结节状、环状强化;单纯脑膜肿块为脑膜转移,表现为颅内板下软组织实性肿块,内侧累及脑质有水肿区改变的,为脑膜型;单纯颅板骨质有明显吸收,破坏改变的同时伴有一定脑膜增厚型改变为颅板型,界于二者之间的为混合型。
采用CT扫描,增强扫对判断是否出现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转移病灶在增强扫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为多种形态,可呈结节状、环状、不规则状等,周围水肿区无明显强化。由于平扫有时不能有效鉴别转移灶与周围脑回关系,同时还明确病灶形态、大小及轮廓,因此采用平扫后再行增强扫对病灶的鉴别及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CT平扫多呈低密度或混合密度不均影,部分病灶可见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的结节影,增强扫有所强化,水肿区明显,具有一定占位效应。单发转移瘤较大,与胶质瘤鉴别难度较大,多数病灶位于大脑皮质附近。扫描发现,肿瘤周围水肿程度与转移肿瘤大小不成比例关系,小肿瘤周围的水肿也可达Ⅲ度,大肿瘤也可无明显水肿病灶,这可能与水肿液产生多少有一定关系,水肿发生机制以血管源性为主,与肿瘤关系并不紧密。
颅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脑内多发小环状或结节状密度影,伴病灶周围水肿,及占位征象,增强扫呈结节或环状强化,结合患者肿瘤病史可作鉴别。但要注意脑内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的鉴别;单发转移瘤密度高,无明显水肿时要注意与脑膜瘤进行鉴别,脑膜瘤多为宽基靠近颅骨或硬膜,局部颅骨有增厚、变薄或变化,常伴钙化,行CT增强扫后可呈均匀一致强化;另外应注意转移瘤与脑结核的区别,脑结核经平扫后可见钙化,增强扫后为结节或环状增强,呈靶征,特别易与转移瘤相混淆。
呈环状强化并伴水肿的转移瘤须注意与胶质瘤、脑脓肿进行区别。胶质瘤经增强扫后,可表现为类似转移瘤的牲,单发、环形增强并伴广泛水肿时,应结合临床病理鉴证。单发移置瘤环形的强化影表现为厚薄不均,部分环壁为外厚内薄,研究认为与皮质侧血管的丰富程度有一定关系;胶质瘤环多数呈里厚外江薄,或髓质侧厚,少数外厚里薄,其他层面的髓质侧则表现为略厚状;胶质瘤环内外多呈花环状,内外壁不光滑;脑脓肿经平扫后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状,脑脓肿厚薄均匀,只部分外厚里薄,但厚薄移行均匀,内外壁较为光滑,或内壁较外壁光滑。多发小结节状转移,周围无明显水肿应注意与脑囊虫相区别。螺旋CT扫描伴增强扫描是诊断颅脑转移瘤的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胶质瘤、脑脓肿等症状相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志辉,粟浩.脑转移瘤的CT分析(附48例)[J].中外医疗.2012,17(1):184.
[2]李伟,龙晚生,陈曼琼等.磁共振波谱成像在颅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3):2428.
[3]叶祯开.陀螺旋转式钴60放射治疗系统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2):193-195.
[4]魏微,邓美玲,吴少雄等.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癌症。2010,29(2):217-222.
[5]许阳子,钟毓平,李泳.45例脑转移瘤患者放射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院.2010,10(4):94-96.
[6]牟永告,蒋小兵,杨群英.脑转移瘤1448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0,8(3):154-159.
[7]李艳,王丕琳,宋茂民等.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9,19(4):313-316.
[8]李刚.脑转移癌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