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洲1邹小凤2彭俊铭1冯淑兰3(指导)
(1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人民医院广东揭西515400)
(2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中医医院广东揭西515400)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目的观察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法,对照组采用齐刺加推拿法,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均能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8.3%,治愈率60.0%,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齐刺加推拿组。结论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能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单,痛苦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棘上棘间韧带损伤阿是穴温针灸针刺后溪穴
【中图分类号】R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20-02
棘上韧带是从枕骨隆突到第5腰椎棘突,附着在棘突的表面。棘间韧带是连接两个棘突之间的腱性组织,棘间韧带位于棘上韧带的深层。两种韧带主要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往往同时损伤。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目前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主要有局部封闭疗法和齐刺加推拿疗法。局部封闭疗法无菌技术要求较高,使用激素容易导致皮肤色素减退,肌肉萎缩,很多患者拒绝接受。齐刺加推拿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患者无明显痛苦,临床上较为广泛应用,但其治愈率不高,故有一定的限制性。近年来,笔者采用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1]拟定。临床表现:多无外伤史。腰痛长期不愈,以弯腰时明显,但在过伸时因挤压病变的棘间韧带,也可以引起疼痛。部分病人痛可向骶部或臀部放射。检查时在损伤韧带处棘突或棘间有压痛,但无红肿。有时可扪及棘上韧带在棘突上滑动。棘间韧带损伤还可通过B型超声或MRI证实。
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9~68岁之间,性别不限。③未用药物和其他方法治疗,或停止原治疗两天以上,临床表现仍符合诊断标准者。④知情同意者。
1.3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诊断和纳入标准者。②腰椎骨折与脱位、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结核或占位性病变等疾病引起的腰痛者。③妊娠期妇女,并发心血管、脑血管、造血系统、肝、肾、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④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治疗部位皮肤有感染或皮肤病者。⑥因某种原因不能坚持或不能接受本方案者。⑦就诊前用过镇痛药、膏药、局封、针灸等其他治疗方法可能影响结果判定者。
1.4一般资料选择病例为2009年1月~2012年10月揭西县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部自愿参加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研究的患者,年龄19~68岁,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2组。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1~68岁,病程最长8个月,最短15天;齐刺加推拿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19~64岁,病程最长8个月,最短13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法。
阿是穴温针灸法:
取穴:阿是穴。
操作方法:先用寻按法在督脉经上找到压痛明显的地方,即为阿是穴。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5*40mm或0.35*50mm,根据阿是穴处肌肉厚薄选择)直刺入阿是穴10-30mm深(依患者胖瘦而定),使针尖到达病所,得气后即可用一次性胶布固定针体,再用2cm长的纯艾条置于针柄上施灸,在皮肤与艾条之间放置纸皮隔热,使患者耐受即可,连灸两柱后除去艾条灰烬,出针。
针刺后溪穴法:
取穴:后溪。
操作方法:在阿是穴温针灸的同时,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25mm)直刺两侧后溪穴约15mm深,间断用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3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
2.2对照组采用齐刺加推拿法。
齐刺法:
取穴:阿是穴和阿是穴水平旁开0.3~0.5寸的痛点边缘处。
操作方法: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5*40mm)直刺入阿是穴和阿是穴水平旁开0.3~0.5寸的痛点边缘处,皆直刺入10-30mm深(依患者胖瘦而定),以得气为度;间断用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3次,留针30分钟后出针。
推拿法:起针后,医者用拇指、示指指腹沿阿是穴及两旁按揉3~5次,理顺棘上棘间韧带,并在压痛处紧压3次结束。
两组均是每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①治愈:腰痛消失,脊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②好转:腰痛明显减轻,劳累或弯腰时仍有痛感;③未愈:腰痛无减轻,活动无改善。
4.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2组总有效率与治愈率有显著差异,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组疗效明显优于齐刺加推拿组。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治愈好转未愈治愈率(%)总有效率(%)
治疗组60546090.0100.0①
对照组6036111360.078.3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5讨论
颈段的棘上韧带宽而厚,胸段变得纤细,腰段又较为增宽,故中胸段棘上韧带损伤多见。棘间韧带由三层纤维组成,其纤维之间交叉排列,易产生磨损。由于腰5~骶1处无棘上韧带,且处于活动腰椎和固定的骶椎之间,受力最大,故此处棘间韧带损伤机会也最大。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病因及病理长期埋头弯腰工作者,不注意定时改变姿势;脊柱因伤病不稳定,使棘上、棘间韧带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即可产生小的撕裂、出血、渗出。如伴有退行性变,则更易损伤。这种损伤性炎症刺激分布到韧带的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即可发生腰痛。病程长者,韧带可因退变、坏死而钙化。棘上韧带与棘突连接部可因退变、破裂而从棘突上滑脱。此外,因暴力所致棘上、棘间韧带破裂,在伤后固定不良而形成较多瘢痕,也是慢性腰痛的原因。[1]
祖国医学认为,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棘上、棘间韧带位于后正中线,在督脉之上,《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灵枢?经脉》云“督脉为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督脉是全身阳脉之海,居于阳位,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使督脉经气不通,血液凝滞,肌肉失却温煦,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慢性劳损,用力不当或努力负重导致筋脉裂伤、瘀血内停等均能导致腰背部经气不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使用毫针针刺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可疏通督脉经气,活血养筋。针刺信号能抑制疼痛信号在神经系统的传输,激活脑内的内阿片肽系统,使内阿片肽增多,促进脑内5-HT合成、释放和利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温灸能祛寒散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促进炎症、瘀血的吸收。阿是穴通常被认为是病变部位和病理变化的反应点,刺之常取得明显效果。后溪为手太阳经俞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具有疏筋活络、行气止痛、补阳之功,可以疏调督脉、太阳经气,壮腰健肾。《拦江赋》特指“后溪专治督脉病”。所以针刺后溪对本病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两穴合用,疏通督脉之力尤甚,又可补阳。督脉经气通,血行畅,阳气旺,则肌肉得于温煦,筋骨得于濡养,“通则不痛”。
本研究表明,阿是穴温针灸加针刺后溪穴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疗效好,痛苦少的特点,优于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31-93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