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李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3-0447-02
寒痹停片具有湿温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肌筋膜炎中医证候属风寒湿病症;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对寒痹停片治疗肌筋膜(风寒湿证)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治疗患者100例,治疗组65例,以寒痹停片为治疗药物;对照组35例,以正清风痛宁片为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87.7%,对照组有效率88.6%;同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两种药物对本病患者均有显著治疗作用。经安全性检测,两种药物对本病均末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该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纯中药制剂。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经治患者100例,其中治疗组6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中门诊病例38例,住院病例27例,对照组门诊病例21例,住院病例14例。全部病例均按要求完成临床观察。
二、病例选择依据
(1)好发于颈、肩、腰、背部、起病缓急不一。
(2)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3)体检可发现患部有局限性压痛,肌肉轻度萎缩,有时可扪及“纤维炎性”结节,重压有酸痛感。常见压痛部位在斜方肌、冈上肌、髂后上棘和骶棘肌旁。
(4)化验:多在正常范围内,抗“O”、血沉(ESR)正常或偏高。
三、方法
1、本试验为多中心医院共同完成,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按《新药审批办法》的要求,以100例为该试验样本含量,其中治疗组65例,对照组35例。可为住院或门诊病人,按其就诊序号发给相应序号的药物,随机数字来源于随机数字表。
2、治疗方法
(1)治疗组药物:寒痹停片,每次3~4片,每日3次。
(2)对照组药物:正清风痛宁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疗程:4周为1个疗程。
四、疗效判定
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局部疼痛消失,无压痛,肢体活动自如,血沉正常。
(2)显效:局部疼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肢体活动大致正常,血沉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
(3)有效:局部疼痛减轻,轻度压痛,肢体活动有改善,血沉下降,可参加轻工作。
(4)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五、结果
(一)寒痹停片(治疗组)与正清风痛宁片(对照组)组间可比性分析
1、治疗前两组病人性别比较
表1治疗前两组病人性别比较
经X2检验,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症状、来源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寒痹停片与正清风痛宁片疗效分析
1、治疗前后肩部肌肉疼痛数、肌数肉压痛、肌肉痉挛数比较
表2治疗前后肩部肌肉疼痛数、肌数肉压痛、肌肉痉挛数比较
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肌肉疼痛、肌肉压痛、肌肉痉挛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
2、治疗前后血沉变化的比较
表3治疗前后血沉变化的比较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6517±1513±13对照组3517±1413±14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3、治疗前后颈、肩、腰部功能活动比较
表4治疗前后颈、肩、腰部功能活动比较
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颈、肩、腰部功能活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
4、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检测比较
表5治疗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检查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正常异常正常异常650650650650注:肝、肾功能异常者属不符合纳入标准,故不在治疗之例。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一致,说明该药无明显的毒副作用。5、治疗后两组病人总疗效比较
表6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总疗效比较组别
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5281613887.7%对照组351597488.6%经Ridit分析,两组病人总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六、讨论
本临床试验内入合格病例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口服寒痹停片与正清风痛宁片。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87.7%,对照组有效率88.6%;两组治疗结果,有效率基本一致,且有较高的临床治疗率和显效率,故有较好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寒痹停片对肌筋膜炎中医证候为风寒湿证,对肌肉疼痛、压痛、关节活动受限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基本一致,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恶心、胃部不适、口干、便秘、头晕、耳鸣等不良反应,调整服药方法及剂量均逐渐消失;说明本药安全可靠,可以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兴.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与科研进展.湖北中医杂志,2003,25(3).
[2]蒋明,朱立平,林孝义.风湿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8462.
[3]陈灏珠.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03.
[4]陈贵廷,薛赛琴编.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59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