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种学院信息管理中心北京102200
【摘要】当前,国际舆论被占据信息和传播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如果要介入并影响西方主流民意,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新型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嵌入西方主流媒体开辟的网络化平台,登上所在国家、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直接进入或开创能确保我意见表达自由的社交网络,引导国际舆论、发出中国声音,为决策层和传播信息工作者进行外交和媒体攻防提供应对之案。
【关键词】舆论;媒体;社交网络;国家形象
从人际传播时代政治精英们聚集、议政的咖啡馆,到国际传播时代的网络空间,舆论生成与发酵必有其特定“场域”,而这个场域便是对抗双方发起、投送或点燃舆论炸弹的“舞台”。尝试利用新老媒体,将舆论场迁移、建立到西方国家,直接参与意见表达,使议程设置偏离西方定见,朝向积极的,有益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这一媒体应对策略,在由“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所引发的“中日岛争媒体对抗”中初见端倪,为我们扭转舆论颓势、维护国家形象开启了新的突破口。
一、传统媒体网络化为意见介入打开方便之门
在西方社会,精英及其背后的政经资本是操纵主流媒体的绝对力量,媒体文化和用语方式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固化并基本上不作令其“金主”感到不适的突变。由主流媒体所营造的舆论在对重大议题的选择、加强、回避或淡化等方面均有其固定走向。要在美(西方)主导的舆论场拓展一块允许我意见存在的自留地,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网络化——报纸、电视、电台开设的网站为受众进行评阅、传播打开了通道,一则倾向性很强的新闻,可能会被文章后面的评论所质疑、否定、偏离、甚至转移主题。
2013年12月26日,美国的VOA及CNN网站各自发表了一篇关于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两篇文章相对“客观”地报道了事件本身以及中、韩抗议,并未就安倍参拜表达意见。令人意外的是,上述文章的网络跟贴评论却出现了另一番舆论气象。笔者统计,26日当天的VOA共18条、CNN共843条评论中,只有一两位网上读者(IP显示来自日本)认为安倍参拜只是为了追思战争中的亡者,对中韩并无冒犯之意,但这种言论立即遭到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网民的批驳。应该说,在当天的跟贴中,由胸怀正义的网民自发建立的小小舆论场,正义的声音完全压倒了日本极右翼势力为军国主义招魂、为战争罪行“洗白”的意图及舆论。这种舆论态势的赢得,是借助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的一次意外收获,无形中为我们敲开了嵌入西方主流舆论的大门。
今后,只要我们积极登入西方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确保参与评论的人数足够多、声音足够大,对西方国家在世界舆论场刻意张贴的“中国坏形象”进行有理有据的揭批,或强化那些被刻意隐瞒、淡化的西方国家的“形象负资产”,久而久之,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上,就能发起并集结一批异于其一贯腔调、不容小觑的意见表达群体,进而直逼精英操控下的舆论核心。
二、把关严格的西方主流网络媒体难以排斥中国好声音
西方社会发生某些重大事件时,普通民众早已群情激愤,主流网络媒体却有选择性地或大肆宣传,或集体“失声”。多年来,当我国的外宣工作面对西方主流媒体时,往往难以将我国的大事件推及西方媒体,或由于对方的敌意“把关”而难以收到正面的传播效果。
然而,针对安倍“拜鬼”事件,却首开中国政府公职人员直接登上西方主流媒体,并借助网络向全世界发起舆论攻势的成功先例。短短数十天,我驻外大使、领事,在所驻国家或地区,或撰文,或召开记者会,或走上电视台直斥以安倍为首的日本极右翼势力的倒行逆施。其中,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文将日本军国主义比作《啥利.波特》中的“伏地魔”,并受邀于英国BBC电视台《新闻之夜》栏目,与日本驻英大使林景一登台激辩,刘大使正义直言、擅用譬喻、言辞犀利,使当晚的辩论以中方的巨大成功和日方的理屈词穷而完美收场。尤其是刘大使引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名言“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警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放弃复辟军国主义的企图。这场辩论以英国受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文化符号,借助BBC这样世界知名的电视传媒,使收看该节目的西方观众大为兴奋。在此前后,我国先后有30多位驻外大使、领事,各自于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上发出中国声音,以上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流传,以一股前所未见的舆论旋风,将正义的话语权牢牢抢到自己手中,有效压制了日本当局的声音。
西方国家有其所推崇的所谓言论自由,我们大可利用这一规则,对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善加利用,在其“自由表达意见”所留给我们的“民主缝隙”中直陈事实或史实,复现、还原事件真相,积极表达我方立场,这样做,往往能驱使欧美的精英阶层不得不直视当下的现实,促其不得不向正义低头,使敌对势力和意见难以愚弄受众并欺瞒世界,使中国(整体)不再成为西方舆论重压下任人涂污的羔羊。
三、社交网络成为密切联系西方群众的媒介平台
公民是舆论的另一建构者,社交媒体(SNS)的引入,使公民有权自行进入新媒体,利用可能是手机终端这样的传播利器,采撷、发布新闻,接受、批判,形成意见并再传递“新闻+意见”,从而形成别样的、更为广大的舆论场。公民从单纯的接受者,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传播者、批评者、独立的评论人直至引导风向的意见领袖。简言之,公民+社交网络=能量巨大的“舆论轰炸机”。
舆论场的迁移和利用,真正的空间即在于此。在于“无力辨别身份或数量的”的公民,在于“公民记者”的诞生,在于自由发布新闻的权力,在于脱离传统媒体节制的突破性,有了这些便利,舆论场便可自由建立,建立在我们想要使其建立的特定地区、特定时间,针对特定议题。
发生在中东的威力甚大的“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橙色革命”的周而复始,已经充分证明了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颠覆性和破坏力。现实条件下,假如我们难以有效引导这些不为我们所掌控的社交媒体,就只有利用域外渠道,引入各方力量,注册、登陆西方国家的主要社交网络,试图在风行全球的上述社媒上发声。
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在世界互联网资源中,九成以上为英语信息,为克服语言障碍所造成的信息传播劣势,要发动我国基数甚大的网民群体。近7亿网民,数量可观的英语人群,这是可供依赖的意见表达群体。生活在西方世界、以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的海外华人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国际舆论场,通晓英语和网络的亲华人士,将在世界舆论对抗中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
其次,要关注亚文化圈(网络游戏群、朋友圈等)。这些网络社群以共同的受好划出“圈子”,也是舆论场之一,凝聚起数量可观的网络意见群体。据斯诺登爆料:“美英探员卧底在线游戏,监控全球玩家。”足见人群聚集之地,均为欧美情报战场。不容轻视的是,这个领域往往聚集着物理意义上散居全球的、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他们往往是舆论引导的盲点。
最后,要重视投放到域外的传媒机构或渠道,建立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社交网络平台,从根本上确保“舆论引导”所寓示的“信息主权”在我。原创于中国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及其数量庞大的海外用户,为我们在国际舆论界开辟了新的话语频道,利于在保护我信息主权的前提下,向全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VOA网站:Japan'sAbeCondemnedforVisittoControversialWarShrine,CNN网站:JapanesePrimeMinisterAbevisitscontroversialYasukuniwarshrine,December26,2013.
【2】GordonG.Chang:America'sFailingChinaParadigmFebruary19,2014.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americas-failing-china-paradigm-9901?page=2.
【3】凤凰网:美英探员卧底在线游戏,监控全球玩家,201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