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1例

刘清洋

刘清洋(湖北省宜都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443300)

1临床资料

患儿,男,7月,因腹痛伴呕吐半天来我院就诊。患儿从早晨开始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状,食入即吐,大便稍稀,小便明显减少。查体:神清,精神差,皮肤弹性欠佳,口唇干燥,前囟稍凹,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WBC11.3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6.94%。夜晚腹痛加剧,遂行急诊超声检查。超声显示:下腹部可见范围约35×22mm混合回声区,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图1),周边见不规则无回声区,中间部分见不规则高回声光团;纵切面呈“套筒征”(图2)。超声提示:下腹部混合回声区(考虑肠套叠)。行急诊超声过程中出现果酱样血便,后转入我市三甲医院小儿外科。我科遂追踪随访如下: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套叠整复术。术中见腹腔少量积液,距屈氏韧带约120cm处小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阑尾轻度充血水肿,周围少许积液;反复检查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未见包块及出血灶;将套叠小肠复还,切断动脉并结扎,于阑尾根部切断阑尾。病理诊断:阑尾周围炎。

图1:肠套叠横切面呈“同心圆”图2:肠套叠纵切面呈“套筒”征

2讨论

肠套叠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进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机械性梗阻,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急性肠套叠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尤其是2-10个月的婴儿,男性比女性多2-3倍。慢性肠套叠系指病期延续2周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约95%的小儿肠套叠属于原发性,在腹腔内发生肠套叠的肠套及其附近找不出显著的器质性因素。或认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回盲部游动度过大是引起肠套叠的原因。约5%小儿患者是继发性,由于明显的机械原因如息肉、美克尔憩室、过敏性紫癜、淋巴瘤、寄生虫、异物、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相关的集合淋巴结增生等都可能是诱因。肠蠕动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是肠套叠的促发因素,小儿生活中能引起肠蠕动不协调的因素有肠炎、腹泻、饮食习惯改变、高热等[1]。肠套叠的构成:外壁称为鞘部,套入部的肠壁由反折与最内壁组成,鞘部的开口部为颈部,套入部前端为顶部。套入的肠管可发生充血、水肿、肠壁增厚甚至坏死[2]。因此临床上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和多次呕吐,此后12小时内出现血性黏液便(50%)。本病例中小儿晨起发病,夜晚时分出现血便及果酱样便,临床与超声均高度提示急性肠套叠。高频超声诊断肠套叠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超声检查本身的便捷性与准确性,为本例患儿节约了时间,诊断后迅速手术治疗,因此套入的肠管未发生充血,水肿,坏死等。从最后的病理诊断可知,本病例是由于阑尾炎炎症的刺激导致的肠套叠。小儿在超声检查发现肠套叠时,同时应仔细检查套叠以外的肠管,特别是阑尾处,以便进一步找到肠套叠的原因,如肠炎特别是阑尾炎。超声是一种快速,方便及安全可靠的诊断肠道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国英,林其珊,钱蔷英.小儿临床超声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6-377.

[2]王燕,董凤群.儿科超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