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典型案例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陈银环,吴智兵,刘叶,曾征伦,于征淼,葛文华

陈银环,吴智兵,刘叶,曾征伦,于征淼,葛文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510405

【摘要】中医温病教学是中医四大经典教学中主干课程之一,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一直备受关注,结合该学科的自身特色,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典型案例与温病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充实《温病学》的教学内容,利于提高学生的临证水平。

【关键词】温病教学;中医;典型案例;结合

案例教学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该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国内,并在医学教育中得到推广。《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中的主干学科之一,在各种热性病诊疗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及应诊能力,一直是该领域教学探讨的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1中医温病教学现状分析

《温病学》是中医经典临床基础学科,目前相关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推广,也借助多媒体课件对所学内容进行补充,但是仍未摆脱理论教学的固有模式,与临床联系并不密切。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温病学的临床价值认识不到位,未能很好地掌握辨证论治方法,缺乏运用经方诊治疾病的能力。《温病学》源于临床实践,最终仍要用于临床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临床经验,是该学科教学的目的,而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教学过于单一,临床实践相脱节,难以使学生独立承担起临床任务[1]。为达到理论联系临床、教学服务于临床这一目标,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温病学》有其自身的特色,该学科是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晶,历代医家和现代临床均留下了丰富的医案可供参考,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可使《温病学》从临床中来,再回归到临床。

2典型案例在《温病学》教学中的运用

2.1案例教学设计原则

围绕《温病学》的教学目标、选取历代医家或现代临床的留下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设计,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其一,应保证案例内容的整体性,典型案例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所选案例能够覆盖到所讲知识点,将理法方药诸多内串联在一起,不应是一并一方、单一讲授来展示相关知识点,必须突破这一局限性,以湿热病邪为例,典型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全面且形象地呈现出湿热胶着的致病特点,引导学生对其病理、表现、治疗方法进行探究[2]。其二,案例难度要有层次感,典型案例应是难度适中、易于普遍掌握的,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层层分析,将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如抽丝剥茧般展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同时还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根据教学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隔离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出层次感,如在卫气营血辨证教学中,选用过渡阶段的案例对疾病发展规律进行动态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各病变阶段的联系性及所表现出的特点,从而掌握辨证施治的方法。其三,讲授形式应具备引导性,选取典型案例后,如何对其进行更好的讲授,是案例教学关注的又一大问题,案例教学具有引导性的特点,并非单纯的举例说明,在相关知识讲授过程中,应多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利用辨治思路来分析温病案例,如在营血分证的教学互动中,引导学生找到“疹”与“斑”的异同,前者多位卫营同病,后者多为气血同病,在此基础上组方施治[3]。

2.2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将典型案例引入到中医温病教学中,具体实施过程为:①精选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以教师临床实践和历代名医验案为主;②加工案例,隐去原案辨证、立法等内容,设立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提问将案例知识拓宽,加工的案例更为精炼,利于辨证;③介绍案例,通过情景描述将预设案例介绍给学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加强这种认识;④引导分析案例,问题的设置要具体逻辑新,通过层层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得牢、理解得透,获得来自实践的“亲自经验”的理论;⑤拓展案例,获得理论后,再引导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案例,提出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⑥总结案例,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4]。

2.3实例分析

案例:刘某,男,32岁,工人,于2015年4月23日就诊。

主诉:发热5天,神志异常1天。

病史:患者五天前在露天外劳作,淋雨后当晚起病。初为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乏力,胸闷脘痞,不欲饮食。自煎苏叶姜汤等,及西药“百服宁”口服治疗。药后汗出,发热曾一度消失,但第二天又复如是,病情日渐加重。来诊时症见:恶寒消失,发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模糊,似清似昧,时有谵语,不思饮食,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病案资料提供给同学们后提出讨论思考问题:本病应如何辨证分析?中医诊断是什么?4月18日和4月23日应分别如何辨证施治?

同学们经过讨论思考后给出病例解析如下:本例发病于4月18日,野外作业淋雨后发病,初起表现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乏力,胸闷脘痞等湿邪郁遏卫气,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结合发病季节及初起表现为湿邪郁遏卫气之特点,可诊断为湿温。

辨治方面本例可分二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4月18日从其证候表现是湿热遏阻卫气,当用藿朴夏苓汤以芳香辛散,宣化表里。而患者自煎姜汤及西药“百服宁”口服治疗,虽有发散风寒作用,但无祛湿之效,故药后汗出,发热曾一度消失,但第二天又复如是,病情日渐加重。第二阶段:4月23日由于本病失治误治,并由卫转气,痰浊蒙蔽心包,出现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身热不退,朝轻暮重,苔浊腻,脉濡滑数皆湿热交蒸,羁留不解征象。治宜清利湿热,豁痰开蔽。用菖蒲郁金汤送服至宝丹:石菖蒲10g郁金10g炒山栀15g连翘10g白通草10g竹叶10g丹皮10g竹沥10g灯芯草6g,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另送服至宝丹一粒。

经上述正确恰当治疗一周,病情好转,发热渐退,后用五叶芦根汤清涤余邪善后治疗而愈。

4小结

综上所述,将典型案例引入到中医温病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教学,有效拟补以往课堂教学存在的重理论轻临床等不足,培养学生的临证思辨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红微,杨洪霞,徐江红.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10(1):48-49.

[2]杨毅,王醊恩.温病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11,24(5):113-114.

[3]杜宇琼,车念聪,耿建国,等.病案分析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35-36.

[4]王上,刘林.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温病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教育,2015,1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