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满桂云

满桂云

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1801

【摘要】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0例共126枚经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及动脉、实质双期双能量扫描,得到Snl40kV、80kV,加权线性融合120kV图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像并分析。结果:50例共126枚颈部病变淋巴结,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PR重组图像显影清晰,无运动及其它伪影。.第二代DSCT虚拟平扫和双期虚拟平扫图像对颈部病变淋巴结内坏死、粗大钙化灶均可显示,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虚拟平扫图像对病变淋巴结内细微钙化显示不佳。第二代DSCT双能量双期增强扫描较常规三期扫描降低的有效辐射剂量为(10.99-18.20)=2.79mSv,约25%。结论:颈部淋巴结病变CT检查中,一次双能量增强扫描可获得双期增强图像和VNC图像,VNC图像与TNC图像平均CT值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差异,SD、SNR、CNR虽有差异,但不影响病变诊断。第二代DSCT双能量双期扫描较常规三期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约25%,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结合SAFIRE迭代重建技术可以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的辖射剂量。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双源CT;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095-0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大有裨益,例如显微镜的不断发展在人类认识了解微生物的进程上是极其重要的。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CT技术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图像处理方法强大、低辐射等。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其病因多种多样,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其一炎性病变,主要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其二肿瘤,主要为淋巴瘤和转移瘤。转移瘤主要为头颈部鳞癌、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上呼吸道、消化道麟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研究显示:消化道鳞癌无论原发肿瘤的部位,如发生同侧淋巴结转移,则5年生存率降低50%;若对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又降低50%。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治疗方案与预后也不同。因此术前判定颈部淋巴结的性质及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12月在我医院行颈部双源CT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患者共63例,63例中50例共126枚颈部病变淋巴结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PR重组图像显影清晰,无运动及其它伪影纳入研究对象,另13例因无手术病理追踪结果予以剔除。50例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22-78岁,平均年龄(46.3±15.7)岁。126枚淋巴结中,良性淋巴结病变为淋巴结结核及非特性异淋巴结炎,共37枚(29.3%),其中淋巴结结核8枚(6.3%),非特异性淋巴结炎29枚(23.0%)。恶性淋巴结病变有转移性淋巴结44枚(34.9%),淋巴瘤45枚(35.7%)。转移性淋巴结中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29(23.0%),其他癌转移性淋巴结15枚(11.9%)。

1?2方法

使用西门子Siemens双源CT,双筒高压注射器,碘普罗胺,0.9%的生理盐水进行具体CT扫描检测。保存扫描的数据及图像,应用数据处理软件及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并分析评价图像。

2?结果

2?1图像质量比较

双源CT双能量中虚拟平扫图像SNR高于普通平扫。两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2?1辐射量比较

常规三期扫描与双能量二期扫描CTpol总量、DLP总量及ED总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能量双期扫描较常规三期扫描降低的有效辐射剂量为约25%。

3?结论

3?1双源CT双能量仪器改善

虚拟平扫技术应用于淋巴结病变中已有报道,但主要用第一代DSCT进行研究,对于第二代DSCT虚拟平扫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国内尚未报道,并且以往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并不完善,主要问题存在于图像客观质量评价的指标不完善。第二代弦速DSCT在第一代DSCT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两个X线球管夹角从原来的90°增加到95°,使X线B球管的重建视野由原来的26cin增加到33cm,改善了肥胖病人视野缺失问题;二是在高能谱X线管后设置了选择性能谱滤过技术,新电压分别为SnMOkVp、SnlOOkv及80kVp,因此降低了实际曝光中患者的辖射剂量,并且有效去除了高能谱射线中的低能谱成分,使高能谱射线纯化,显著提高了碘成分的区分能力。

3?2图像处理上的改善

虚拟平扫客观图象质量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SNR)以及对比噪声比(CNR)。研究结果发现,虚拟平扫动脉期及实质期图像的平均CT值稍高于常规平扫CT值,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CT图像组织之间的差异取决于射线的衰减,不同组织对射线的吸收不同,因此利用不同能量的X线照射受检组织其对应的CT值也会随之变化,即可获得反映组织化学成分的组织特性图像,双能量成像技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病变组织内韩化成分和碘对比剂分离,并将碘对比剂从增强影像上去除从而实现虚拟平扫。分析虚拟平扫图像CT值高于TNC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中转移性淋巴结所占比例较多,转移淋巴结常常位于颈静脉链周围,测量时选取病变淋巴结边缘实性部分进行测量,由于VNC图像中,颈静脉碘对比剂残留多,因此可能影响邻近淋巴结CT值的测量;而颈动脉做为作为增强扫描阈值触发点,对比剂浓度较高则可致使VNC图像的平均CT值高于TNC;此外,能谱交叉使微小部分的碘成分仍存在于VNC图像中未被减除。研究结果发现,部分间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部分噪声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虚拟平扫SNR及CNR均高于TNC,分析原因主要在:虚拟平扫图像的后处理算法中存在光滑处理而使背景噪声降低,同时管电压、管电流、层厚、重建算法、扫描时能量源数目及某些软件的应用等有关。管电流越高,管电压越低,SNR就越高,而双源CT虚拟平扫图像是根据0.5的权重系数,经过特殊技术组合而成,80kV图像管电压较低,因此有效电流升高,SNR值也相应升高。第二代DSCT由于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sps)的应用使图像噪声普遍降低,因此CNR值也相应升高。虚拟平扫图像与TNC图像虽在客观图像质量评价上虽有差异,但不影响对病变的观察。

3?3辐射量的降低

常规颈部CT检查一般釆用平扫加动脉期、实质期三期扫描,而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可以直接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减少了平扫期的辖射剂量;并且第二代DSCT因为加入了SPS技术,可以降低实际曝光中患者所接收的实际辖射剂量。研究结果显示,双能量双期扫描较常规三期扫描降低了有效福射剂量约25%。

3?4不足之处

此次双能量虚拟平扫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是基于传统FBP重建算法之上,未用迭代重建算法对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未进行二者的对比研究。未对不同体重指数进行分组研究。此次良性淋巴结病变病例数不多,样本的选择存在一定偏倚,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够准确。且由于病灶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选定感兴趣区时也不能做到完全相同,也难于避幵一些其他组织,可能对本研究结果造成影响。此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从而扩大样本量,使研究更具说服力。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双源CT双能量在检查诊断上的改进,其临床应用将会增多。

参考文献:

[1]杨慧远.CT能谱成像在鉴别颈部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中的临床价值[D].郑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