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建高效课堂

王静

王静(永年县第二中学河北永年057150)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住数学最核心的东西: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不仅传递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知识,纯熟的技能,还应有思考方法的领悟、思想精神的启迪,更应该留给学生多元而立体的映象,这就是数学的精髓——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师应采用分析、处理、探索、解决等数学手段,以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为载体,通过引导、点拨,实现知识、观念、思想的建构,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1.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言论自由、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还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数学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函数”的概念是高一数学中较难理解的概念,在教学时我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开阔地,这片开阔地经常吸引四方游人到这里来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在游戏中,游客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谁能到教堂的正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竟没有一名游客能幸运地做到这一点,他们都走了弧线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边。

1896年,挪威生物学家揭开了这个谜团。他搜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的习惯,使每个人一条腿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条腿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一个半径为y的大圆圈!”上述生动和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很自然地将函数的定义由变量(传统定义)引向集合、映射说(近似定义)。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概念的理解。

2.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备课上下工夫。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基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课前充分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并明确学习任务,能促进学生理解和思考。授课前,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找准切入点。在时间有限的情形下,教学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课堂教学要重点突出,讲深讲透既定的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弄懂,学会,用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能力是重点。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安排练习环节,练习的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及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要求学生收集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这样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一、两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草草收场。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无法体验获取真知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会失去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如果教师设计的合作问题没有一定的难度,讨论就没有意义,也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注重多种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能使学习更接近生产和生活,把一门活生生的数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刺激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启动和维持。学生乐于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数学,乐于把知识的理解、记忆等活动与实际相联系,乐于将新获得的知识片断相互联系、综合,并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对照,以期有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发现,也能使他们心中充满愉悦,从而由愿学向爱学发展。二是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上述活动,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的密切关系,深刻领会和理解了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的含义,能自觉地把所学的部分知识用于实践。三是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训练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的探索活动从简单的应用开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更有利于他们找到自己有所作为的切入口。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端,也是推动思维活动展开的动力。在问题情境的包围中,在浓厚的兴趣和成功欲的推动下展开思维活动、锻炼思维能力,无疑是对思维正确而有效的训练。四是改善了教学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数学知识及其应用是数学科学赖以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探索性应用更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把创新教育与学生的探索活动联系在一起,是改善教学结构和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