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 2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谯娟冯诗倩庞君荣

(西充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2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65-02

临床细菌检验是实验室检验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患者疾病诊断和用药的重要依据。随着致病菌的多样与多变,细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管理规范更加严格。细菌检验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及治疗方案,从而决定了患者能否及时有效得到正确的治疗。这取决于检验的过程即是否正确的标本采集、保管运送、分离培养和鉴定[1],其中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检验结果的质量产生影响。本文对临床细菌检验的正确性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标本的采集

正确的微生物学检验始自正确的标本采取[2]。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微生物学和检验学相关规定,规范采集,不可盲目和随意采集。目前临床中标本的采集大多由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及家属协助完成,他们对采集部位、最佳采集时机、采集的量和次数及采集规范性等知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导致采集的标本合格率不达标,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医生或者检验人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宣教和指导,或者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检验人员亲自进行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胡锦霞[3]通过对200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验,并与标准细菌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尿液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89.9%,生殖道分泌物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82.1%,血液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94.7%,粪便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81.3%,痰液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92.5%,创伤组织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98.4%。标本检验合格率最高的是创伤组织细菌,最低的是粪便细菌。此结果除了与采集者有关,更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是否规范操作密切相关。

一般创伤组织细菌的合格率最高,但也存在诸多的质量问题。因创伤组织存在较多其他类型的菌种,尤其对于采集脓肿分泌物,容易收集到更多的滋生细菌,而这些细菌可能是杂菌,甚至会导致检验出现假阳性结果,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在采集之前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采集痰液标本时,在采集之前没有指导患者多次漱口和用力咳嗽,由于患者的呼吸道及口腔都存在菌群,不按要求规范提取可能导致采集的是患者的唾液状,导致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得不到保证。对粪便标本的提取,由于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条件,也导致会遭到了其他菌体污染的可能[4、5]。采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时一定要选择在急性期,避开患者服用相关药物的时间段,以利于临床诊断,防止误诊。血液标本的采集应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并在患者服用抗生素之前,否则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脑脊液标本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抽取脑脊液两份,每份3ml,放入无菌容器内。穿刺液标本应尽量在应用抗生素之前或停药1~2d后按量提取,其中胸腔积液、腹水可采取10ml,关节液、心包液等可采取2~5ml[6]。综上可得,所有的标本均应规范科学采集,避免污染,这样才能保证标本的准确性,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2.标本的保管运送

检验过程的任何环节的失误均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失败。每一种样本有着自己的特点,检验目的也不同,因此同样要求工作人员对每种标本的保管运送方式清楚了解。细菌标本的保存和运送应坚持保持病原菌的活力,防止被非病原菌污染和病原菌的过量繁殖为原则。首先,应该按照标本的特征和检验目的选择正确的标本容器,并严格地遵守操作规范进行选择,最好选择无菌容器。如尿液标本应该使用专用无菌加盖容器;痰液标本需置于广口带盖的、无菌、清洁、干燥的容器等等。其次,收集好的标本务必及时送检,运送过程中,注意防干燥,容器必须盖紧,并报保持平稳,防止送检过程中打翻或流出。如果耽搁时间过长,导致标本被污染和质量下降,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如尿液中杂有较多排泄物,且与血液的酸碱度差异较大,时间过长则容易产生腐败;痰液留取时间过长容易干涸,造成细胞及细菌自溶破坏,因此这些标本必须及时送检。如果运送标本的时间较长,可选择将标本先行接种至运送培养基或者冷藏、保温运送。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特殊的标本存在特殊的保管或运送要求,工作人员要区别对待。如脑脊液标本不可放于冰箱保存,以免影响菌种检出率;对于血培养仪的实验室,可直接抽取穿刺液注入血培养瓶,用血培养仪培养等等,保证检验的质量[7]。

3.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检验结果的质量更多是取决于标本的分离培养和检验科的鉴定水平。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逐年提高[8]。检验过程中应该根据细菌标本来源和涂片检查选择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或者特殊培养基,以及选择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还是厌氧培养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分离时采用选择培养基多用于培养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细菌标本,适宜于细菌生长;对于在某些感染标本中存在的细菌,因不确定其是病原菌,还是污染的杂菌或正常的菌群,则依赖于定量培养法加以确定。对阳性培养结果要分离纯化,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实验、动物实验等鉴定,初步鉴定菌群和菌种。若原始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但根据临床知识和镜检结果怀疑有病原菌存在,为避免疾病的误诊,应该再次采集大量细菌标本,选择需氧或厌氧的营养培养基培养法[6]。除选择正确有效的培养基和分离鉴定技术,在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中,做好药敏试验的监管必不可少[8]。目前药敏试验中,比较成熟的是WHO推荐使用的K-B纸片扩散法药敏实验,虽然结果它的实验结果是半定量形式,但其由于具备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不需复杂设备,成本低,结果直观等优点而更容易在临床推广和运用。只有在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过程中重视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和鉴定方法的选择,同时加强药敏试验的监管才能真正为检验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影响细菌检验结果正确性的因素很多,规范细菌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是提高细菌检验质量的关键。工作人员除了加强宣教和提高自身监管意识之外,还需要严格遵守细菌标本采集、保管运送规范,选择正确的分离培养方法,提高检验技术,保证临床细菌检测的整个过程严谨科学,从而保证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好的为患者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永存.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8):28-34.

[2]丁瑞雪.医学临床标本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7):24+86.

[3]胡锦霞.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和质量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14,35(22):63-64.

[4]李正凯.加强检验科质量管理与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0,2(5):12-15.

[5]曾志鸿.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10):511-512.

[6]李京明.细菌学检验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9):974-976.

[7]陆德胜.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分析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6):149-150.

[8]宁耀群.临床细菌检验的正确分析[J].中外医疗,2011,35(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