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浅谈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刘秀莲

刘秀莲(贵港市港北区西江中心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把课堂知识深化于生活实际中,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探索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上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

【关键词】生活;兴趣;亲历;探索;解决

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单调,枯燥?为什么学生对数学课不兴趣?为什么学生的数学成绩底?学生为什么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不能应用?基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生活。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用传授和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没教所讲内容的生活中的表现和生活中的应用。

所以我们应该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呢?

1.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当天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哪些与数学有关,如:教学《数一数》后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家里有几个人,班里的学生。教学《认识长方形》后问学生生活中在哪儿有长方形?以数学问题,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只要儿童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具体事物结合,就更能增强数学的亲和力,让学生感受处处有数学。

2.从生活实际出发,优化组合教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的紧密。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想方设法了解它,掌握它。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这样设计的: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我们看看教学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中的“认识人民币”的如下教学实录片段。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生:我买练习本的时候,用过5角的人民币。

生:我跟妈妈一起上街买衣服的时候,见过20元人民币。

生:上星期天,爸爸带我去吃“快餐”,我付给营业员阿姨一张50元的人民币,阿姨找回我一张10元的人民币。

生:去年过年的时候,爷爷给我的压岁钱是100元的人民币。

师:呀!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生:我是妈妈教我的。

生:我看到别人用,然后我就认得了。

生:我是看上面的数字认得的。

生:我是看它们的大小认得的(师:看大小怎样认得出来?)100元的人民币比1元的要大一些呗。(众笑)

生:老师,我是看颜色认的,您看,l元是红色、5角是紫角,2角是蓝色,l角是黄色,(生鼓掌)

生:我是看上面的人头来辨认的。(生笑)

生:我是看上面的盲人点来认的。

师:哟,这位同学真聪明,你是怎样知道人民币的盲人点知识的?

生:我爸爸告诉我的,他说这是给盲人用手摸来辨认的。

师:同学们真不错,有这么多的方法来认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从这段实录我们可以意识到,老师教学时从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经历导入新课,传授知识,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气氛,及其实现学生的活动性,自由性。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3.亲历做数学过程,学习实践数学

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例如:我教学《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时,设计的练习形式就是:模拟商场购物的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并得到主动发展。我把商场快报上的商品图案和价格剪下来,当作商品发到四人小组里,要求学生把课堂当作超市,每人每次购买两件商品,并列出横式、竖式,算出应付的钱数。比一比,谁购买的商品最多,谁就是超级大赢家。想不想参加?这一下,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人人跃跃欲试。还没等我发号令,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从桌面上的商品图案中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计算着应付的钱数。大约十分钟后,我检查结果,小数加法计算,最多的写了二十多道,写了15道的是大多数,最少的写了5道。我表扬了学生,并评出超级大赢家,学生们兴奋得很,要求再来。我说,换一种方法好吗?请你选两种商品,比较这两种商品的价格,那种贵或那种便宜?要算出贵多少或便宜多少?用什么方法算呢?你能行吗?学生又兴奋起来,从桌面上你挑我选地拿着商品图案,开始了小数减法的计算。

这样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大课堂,亲历学习数学教学过程。不仅达到了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且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之前,可以先布置,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可能学生积极探索并带回《酒瓶商标的“酒精度”上、羊毛衫领结商标的“含羊毛率”上、考试卷每题的“百分比”上、报纸新闻有关工农业产值的“增长率”上……》等等自己的很多发现。

我们又看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认识钟表》一课,根据这课的知识内容每一个成人都懂,都会,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独特之处,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封闭、单调的师讲生听的做法,事先布置一次实践探索活动:请小朋友们回去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研究一下钟表,下星期数学课,小朋友们互相交流一下从钟表上学到有知识。结果在数学课交流中定有下列片断:

片断一:(钟面知识)。

生1:我知道钟面上有三根针,最短的叫时针,稍长一点的叫分针,最细的叫秒针。

生2:我还知道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生3:学会了怎样看整时数(闹钟)这是8时,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生4:(边拨闹钟边说)如果分针刚走过12或还没有到12,时针指着8,就是大约8时。

生5:我还会看这样的时间。(指闹钟)这是7时20分,因为它的分针指着4,就是走了4大格,1个大格是5分钟,4个大格就是20分钟,时针靠近7,所以是7时20分。

片断二:(钟表相关知识)。

生1:爸爸告诉我,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用“滴水计时”、“燃香计时”的方法掌握时间。

生2:我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知道钟表最早的发明者是我国古代的张衡。

生3:我从书上看到,钟表的种类有很多,有带钟摆的挂钟,也有不带摆的闹钟和机械表,还有电子表、石英表等。

引导学生探索生活是与传统教学方式重要区别之一,它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时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有利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用生活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能“活学”还不够,还要“活用”,使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生活服务的工具。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例如:讲《乘法计算》时,可以设计“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回家试一试,给你的房间进行装修,结合家庭的情况设计一种既美观又实惠的方案。你一天饮用多少水?”等等生活问题。

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体验数学的应用性。特别是像这样开放性的练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上述,数学课堂教学将学生从一个“旁观者”推上了“事中人”,学生就得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自我所感、所思、所想象的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从而创新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数学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