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新疆哈密军分区卫生所药剂科839000)
【摘要】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重视,药品管理问题成为如今相关专家普遍关注的众多问题之一。药品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其早日康复的希望之所在。药品的本身的质量固然重要,然而当药品被引进医院之后,不可能段时间内全部卖出,就涉及到管理和储藏的问题。由于药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殊性,管理不当则会失去自身药用价值。且基层医院由于设备和规模的限制,在药品管理方面容更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侧重点。
【关键词】基层医院药品管理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379-02
引言
药品从生产厂商,到达患者手中,要经过储存、配送、销售等多个环节,其中,某些药品在质量、保护等方面对于温度的要求特别严格。现在我国在药品流通方面,主要的着重点在生产和运输方面,另外,医院作为药品使用的重要环节,药品的安全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医院的现象都有直接的影响,医院如何有效的管理冷藏类药品,就成了药品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下文将对此逐一阐述。
1.药品管理相关规范
1.1.温度方面
药品对温度的需求很严格,尤其是某些特殊药品,如果管理不当,或者稍微存在温度偏差,都可能使得药品失去了该有的药效,甚至变质毒化。这样的药品有多种,一般来说,包括:①生物制品。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疫苗类、抗毒素和抗血清类、血液制品类、生物制品类、微生态活菌制品类等等。这类制品的温度需求普遍在2℃到8℃之间。②易受高温影响的化学药品。比如:门东酰胺酶、生长抑素、两性霉素B、依托泊干软胶囊、中性胰岛素等等。这类药品的温度需求稍微宽一点,在2℃到10℃之间[1]。
1.2既定法规
当前国内主要在于管理药品的储存条件方面,比如对储存条件的设置和检验、测定等。由于药品多种多样,不同的药品对于温度要,往往会根据企业的不同,在具体操作上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国家的相关规定,比如2001年颁布实施的(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于药品储存的要求,就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药库得按温度分为冷藏库(2-8℃),阴凉库(<20℃),常温库(0-30℃),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于药品的储存温度有了不同的规定。将药库分为冷处,温度在2-10℃之间。凉暗处,远离阳光,常温小于20℃,阴凉处温度同样小于20℃,没有避光要求,常温库温度在10℃到30℃之间。对于要求较高的生物制品,除了相关的规范,要求在2-8℃而且避光的条件下储藏、运输。而至于药品的冷链管理,应该规划为温度需求在2-8℃的药品[2]。
1.3.提升冷链的规范性
随着制药业的全面进步,对药品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对于药品的需求越来越严格,相关的冷链物流业也随之兴起。由于相关的规定、规范并不是十分完善,实际中的药品物流方面往往存在各种情况[3]。主要来说,一方面是医药没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物流公司也没有相对专业的管理技术。比如医药没有对储存的温度做明显的标示,或者标示模糊不清,而物流方面,往往因为技术,或者考虑到成本等因素,降低了技术要求。而对于这方面的规范,比如检测要求,甚至还是空白,这就要求,一,医院方面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成文的法律法规。
2.药品管理各环节不应松懈
对于医院这样只要的用药机构,对于药品的管理,更应该着重加强,尤其对于温度需求很高的药品,更要注视。根据具体的医院管理流程,这里认为医院应该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管理[4]。
1采购环节医院在对冷藏类药品采购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季节的影响,控制库存。另一方面要对供销商、生产商进行全面的考察,确保药品的质量合格。另外,还可以适量的抽样调查。
2入库环节。对于该类药品,在入库前首先要严查质量,另外要安装发票,逐一细致的对照,并且在十分醒目的标示出药品的冷藏温度。最后,在装卸环节上,尽量做到无缝对接,在减少装卸时间的同时,还要避免阳光。
3储存管理的时候,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摆放,并且每天测量温度,并记录,关键的药品要缩短检测周期,相关的制冷系统要定期检查,相关的报警系统,以及备用系统,都要装备完善。对于电源方面,同样如此。
4配药环节,要有专门的冷藏柜,并且要做到迅速少量,有针对的提取,
结论
药品冷链是药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顾及药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要保障药品的质量,做好药品的冷链管理,不仅可以增值药物价值,而且对于新型药品的研发、生产、使用等各个方面,都有有利的促进作用。另外,也有有助于实现医院对于整个药品库的有效管理,从而在管理方面解决药品安全、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朋.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首都医药2011(01):65-67.
[2]钟国东.浅谈医院冷藏药品的质量控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4):26-28.
[3]钟利.医药药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0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