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小学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小学数学

杨秀兰

杨秀兰安徽省寿县八公山小学2322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023-01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性,但在一此问题上也有偏颇,而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辨证的观点认识学习和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又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为此本人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建构主义及其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做好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来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建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再者,是学生间的沟通、合作交流,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教师不仅仅要熟练掌握学习主题基础的规则,还必须提供探讨这些规则方式,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问题可以建议学生用一些图表等方式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技巧,如何适合于建构主义模式,高年级学生会主动建构或组织算法。这时教师运用技巧去配合而不是去支配学生的思维,如在小学数学课中是以构造多边形开始,在有了这些经历后,教师在和学生一道提出术语,进行解释和概念的组织。

教学设计要符合情境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策略去帮助支持学生的个人理解。策略包括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示范式教学、训练式教学、指导式教学和协商式教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策略并巧妙应用。

合作学习。许多有能力的学生对帮助同伴不感兴趣,而且群体小学教学作业的消极后果,也是普遍存在的,若教师熟悉合作学习的原理,这些后果就会减到最小。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性。建构主义学习要求学生在有关小学教学学习方式要有自由度,但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自由度教师把握也应有不同“度”。

三、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方式的转换

在新的数学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数学教学活动方式的转换已成为可能。在这种整体性的转换中,“建构”不再是我们要遵循的规则,要套的模式,而是成为流淌在教学活动中的血液,无处不在又处处不在。

首先,数学教学中的教育资源应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在建构主义看来,人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学习基础,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又展现了社会文化对人的建构力量。其它,从生命成长角度,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建构主义流派是统一在生命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是使种子发芽的土壤,水和阳光,而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个体生命提供更多的养份。

教育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在我看来,教育资源至少有基础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两类,从基础性资源的角度看,学生已具有的教学基础,学生的经历,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数学文本,都应该也可能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输入量,作为教师来说,也应该对之进行一定的精选和再组织,以提高其质量。这样生活、课外读物,自己的感受与遭遇,却成为数学学习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这是在教学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会为课堂教学来带新的可能,尤其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的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教学是要促使每一位学生发展,感受和表达数学语言之美,丰富的课堂生成不仅需要激发,更主要的是利用,是引导学生感受课堂中的数学艺术,努力领略教材与课堂中的数学语言艺术之美,并在课堂的自我表达中不断改造和提升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将整个课堂作为学习的对象,使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散发着数学艺术气息。

其次,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应该成为生命间的交流,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指向数学及其计算;不仅是对算法的操论;不仅是数学题的肢角与分析;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更是强调生命性的感悟与表达,是为了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为师生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这样,数学答案一般是唯一的,但也应该有不同答案,多一点争论,少一点无情无义的分析,多一点有声有色的深思与表演,如我在教小学数学加减时,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门前树上有六只麻雀,用弹弓去打一只麻雀,还剩几只麻雀,学生回答不一,甲学生说,打死一只还剩五只,乙学生说树上一只也没有了都跑了,丙学生说还剩六只,弹弓一只也没打死,六只都飞了。显然甲、乙、丙三位同学回答都正确。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是在用“心”学习而不是用“脑”学习,是发自真心的感悟与表达。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用“心”的教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需要用心去体验他人,咀嚼数学试题,需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需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少一点角色感,多一点人情味,动用真情是要获得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享用教学中丰富的情感生活,教学中关注是情感,是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领悟、体验、酝酿的时间,在教学结构的实践把握上要有充分的灵活性,评价时应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感受,不是知识取向,而是意义取向。

再次,这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指向的是师生共同成长。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的生命体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教学。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表演和学生的配合,而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充满着新的可能。这种教学活动本身就浸透着创造性。在这种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中,师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创造行为的展现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