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价值分析

杨珍军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25600

【摘要】目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收治脑梗塞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脑梗塞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2种药物。记录2组脑梗塞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脑梗塞患者的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7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占有优势(P<0.05)。结论:使用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2种药物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

【关键词】阿司匹林;脑梗塞;氯吡格雷

由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的疾病,对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目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是常用的方法[1]。采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如今已广泛应用,而联合2种药物共同治疗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本文通过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本院在2015年3月到2016年11月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96例),随机将96例脑梗塞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所有患者经确诊,均符合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有脑出血病史、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以及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19例。年龄范围在47岁-73岁(55.13±5.38)岁。

对照组脑梗塞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范围属于48岁-76岁(56.34±4.76)岁。

2组脑梗塞患者对比其各项基线资料差别不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即对患者采取降压、调脂、降糖及改善循环、保护脑等),第1天口服阿司匹林300mg,第2天起口服100mg阿司匹林,1d/次。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第1天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各300mg,第2天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阿司匹林100mg,1d/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脑梗塞患者治疗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按照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显著好转、进步、无效4个方面[(总例数-无效例数)&pide;总例数×100%=治疗的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2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情况用卡方进行检验,用“%”表示;患者的NIHSS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进行检验(均使用SPSS20.0处理)。以P<0.05代表2组患者组间数据存在差别。

2结果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或卒中。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病变坏死,进而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2]。根据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不同分类,主要有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塞等,其中脑血栓形成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类型。且患者在脑梗塞发作时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则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3]。因此,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医生及脑梗塞患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阿司匹林——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环氧化酶,对血栓素A2的生成进行阻断,但对血小板活化黏附在的损伤血管内皮,使用阿司匹林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4];同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部分脑梗塞患者出现抵抗现象,因此,使用阿司匹林对病情加重的脑梗塞患者,治疗或预防用药均效果不佳。且阿司匹林具有抗酸的特性,能有效的降低血栓的形成几率,不容易在人体的胃内被溶解,生物利用度较高[5]。

氯吡格雷能通过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结合,起到了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一种ADP(非竞争性腺苷二磷酸)抑制剂,也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6]。氯吡格雷能通过对其他诱导血小板凝集的激动剂活性起到阻滞的作用,从而增强其抗血小板的活性。

血小板聚集反应中,腺苷二磷酸受体激活与血小板环氧化酶活化是2个独立关键的环节,单独抑制没有联合抑制具有的坑血小板聚集效果好[7]。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具有良好的协同性与互补性,对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起到更好的抑制。

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表明,对心脑缺血事件的患者,采用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2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地预防患者血管终点事件。2种药物均可减轻血管内膜增生,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构,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促进胶原合成,构成纤维帽,使斑块的构造能更加稳定[8]。

根据对2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记录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天NIHSS评分(6.47±1.15)分与对照组(7.83±1.42)分对比,观察组处于优势(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4.53±1.3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5.78±1.64)分(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脑梗塞时,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2种药物联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有良好作用,能提高治疗脑梗塞患者的效率,治疗效果极佳。

参考文献:

[1]高抚刚.阿司匹林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7):89-89.

[2]班小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57-57.

[3]姜楠,翟正平,孙军山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4):106-107.

[4]丁玉年.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13):2627-2627.

[5]王亚娟.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12):1341-1342.

[6]王宇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分组治疗脑梗塞的对比分析[J].今日健康,2015,14(4):70-70.

[7]石永芳.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46-147.

[8]胡永涛.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653-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