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卫生院湖北武汉430100)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要:目的:观察替米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各80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替米沙坦40mg·d-1(降压效果不理想者可增至80mg·d-1)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1(降压效果不理想者可增至5mg·d-1),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替米沙坦组(P<0.05);替米沙坦组总有效率为86.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总有效率为87.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和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替米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1]。2010年1月~12月,我院分别应用替米沙坦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各80例,旨在对比观察二者的降压作用与安全性。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年龄30—80岁;3)血压:200mmHg≥收缩压(SBP)≥140mmHg,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1mmHg=133.32Pa);4)受试前正在服用降压药者,需停用一切抗高血压药物2周。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0例,其中男性94例,女性66例;年龄35—78岁,平均55岁;病程3—22年,平均13.1年;高血压分级1级64例,2级61例,3级35例。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各80例,2组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40mg·d-1,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口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1。用药4周后,达标准血压者(≤140/90mmHg)继续服用此剂量直至试验结束;血压未达标者,2组患者分别服用替米沙坦增至80mg·d-1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增至5mg·d-1。总疗程均为8周。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无论是否与试验药物相关。
(三)疗效评价
患者每周复诊1次,每次随诊时间为上午8:00—11:30。测血压、心率、不良反应:测量前不服降压药,患者均于安静休息5min后,取坐位,用同一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侧上肢血压。连续测量血压3次,取平均值。疗效判定标准依据卫生部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高血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显效:DBP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mmHg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DBP下降10mmHg或下降10-19mmHg,但未达正常或SBP下降≥30mm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2组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后,2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组间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
(三)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所有不良反应均未经处理自行好转,均未停药。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氨氯地平是第3代二氢吡啶类Ca²+拮抗药,为长效二氢吡啶类降压药物,有左旋和右旋2种同型异构体,左旋体钙拮抗活性是右旋体的1000倍,是消旋体的2倍,氨氯地平中仅左旋异构体[S(—)]具有扩血管作用,而右旋体无此作用。因此,采用拆分技术获得左旋氨氯地平具有比消旋氨氯地平剂量减半、不良反应较轻的优点;其特点是降压作用持久、平稳、安全性高,对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无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Ca2+经细胞膜Ca2+通道(慢通道)进入细胞,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血压,保护靶器官的目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Ca2+拮抗药,口服吸收缓慢,谷峰比值较高,无论白天还是夜间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显著降低血压[2]。
替米沙坦是一种口服起效的,最新一代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中沙坦类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物结构,可以高度选择性紧密结合AT1受体,有效降低AngⅡ(AngⅡ不仅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还可引起心房电重构,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有资料显示AT1可抑制心房电重构[3~4]。)引起的血管收缩。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理想的临床一线降压药物。通过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相比,能更理想地控制24h血压,依从性良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而且呈一过性,药物在体内不蓄积,并且在稳定强效降压的同时,可以很好的保护靶器官、能减少左心室肥大、改善心功能和心衰病死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脑血管并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延缓肾功能不全等。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替米沙坦是目前一个真正实现“平稳控制血压”的治疗药物。
本研究结果表明,替米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显著地降低SBP与DBP,且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降低SBP的作用强于替米沙坦,因此可作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首选的降压药物。另有研究发现,左旋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都能不同程度使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降低,使肾小球滤过率(GFR)升高;替米沙坦的作用优于左旋氨氯地平[5]。
总之,替米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两种药物的优缺点适时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2]易洪刚,黄高中,刘关键.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7):543;
[3]ALLESSIEMA,BOYDENPA,CAMMAJ,etal.Pathophysiol-ogyandpreventionofatrial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01,103(5):769-777;
[4]许青萱,黄明方,张建成,等.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mRNA表达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55-56;
[5]林瑞芳、胡凤梅、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首都医学网.20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