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郑州地方高校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网络时代郑州地方高校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刘天才

刘天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5-0000-01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和思想营养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而且随着郑州市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这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压力。为此,必须加大网络时代对郑州地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教育探索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心理。

关键词:网络时代;郑州地区;道德

一、郑州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

郑州地方高校主要为郑州地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使他们能真正地成为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综合性人才。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本身存在活跃性、要求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面临诸多的挑战。

郑州地方高校主要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少量初中毕业生,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捕捉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结合学生生源地、高校驻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出郑州地方高校学生特点如下:

(一)人生态度积极务实进取,功利化倾向日渐突出

郑州地方高校主要招收农村地区学生,学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很强。但是,少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缺少远大理想,就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公益、集体活动没有兴趣。在求学阶段,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加之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性格、心里尚未成熟。及时纠正和引导,是郑州地方高校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道德素养逐步提高,抵抗诱惑能力有待加强

郑州地方高校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扬助人为乐的风尚,能够自觉的拒绝不良道德行为。不少学生在省市、院校组织的大型义务服务中表现突出。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崇尚平等,渴望与人真诚平等地交流。但是,郑州地方高校学生存在的另一特色是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往往凭借感官印象而对事物做出不恰当的判断,而对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却考虑较少。尤其是接触到负面信息时,因无法掌握尺度,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易发生偏差,以至于发生悲剧。

(三)能正确对待科技文化知识,但缺乏吃苦耐劳的学生精神

郑州地区高校大部分学生有比较强的学习目标,能根据自己的处境,坚持不懈的学习各种专业和人文知识。特别是对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种实用技能型课程、实践类课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并且寄希望能在科技和学术型活动中获得知识,在一些娱乐活动中陶冶情操。但是,目前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普遍抱有排斥的态度,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要说自主学习,表现在上课不专心,经常迟到、早退等。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来,如不阻止这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情况将更加恶化。

二、网络交往的新特点,给郑州地区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性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交往的平等性,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①。网络的“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但网络中交互的平等,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方便地看到各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讲,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网络交往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使得网络行为主体的“他律道德”作用弱化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1.网络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价值观迷茫,郑州地方高校学生亦如此。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其所含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如正面新闻最新科技成果等,也有不少低俗、迷信,甚至黄色反动的内容。毫无疑问,这将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网络行为主体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化,道德认知的偏差,道德情感的困惑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失范”②。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普遍较严重,就郑州地方高校来说主要表现在网上行为失范,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行为人利用言语行为向网络投放没有信息价值或是负价值的言语成品。

(三)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会造成青年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弱化

笔者在郑州一所高职院校就职,在长时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中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交往中,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以至于上课无精打采,玩网络游戏却精神振奋,严重沉迷于网络生活。

三、郑州地区高校应对网络交往的新特点的措施

网络时代给郑州地方高校学生带来的道德冲突和危机,已成为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本文就网络时代郑州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研究,认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主要应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一)学生应加强对自身的纪律约束

为应对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高校学生在在接收新消息、新元素的同时,思想也受到了时代网络文化的浸润。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学生需要发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今,郑州地方高校学生要特别注意加强自我教育和约束能力的培养。第一,学会保护自己。第二,学会分辨是非。据调查,郑州地区高校很多学生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因此,从事高校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现象,遏制这一现象在高校的蔓延。

(二)学校应发挥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在面对网络道德危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的各种挑战,高等学校必须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体现在:

第一,融网络道德于教育系统之中。这要求郑州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先进的网络道德意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道德;

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体系建设,郑州地方高校要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心理问题,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三)社会应塑造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个体道德人格的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③。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在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时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建构理想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树立终身为社会奉献的信念”④。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笞失范行为。

注释:

①乔纳特·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

①陈晓云.网络时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教育探索[J].科技导刊,2010年12月

②周宏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挑战的对策[J].理论与实践,2011年1月

③魏雷东.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3月

④罗国杰.面向新世纪的品德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35.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面向新世纪的品德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35

[2]黄瑚.网络传播法规与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8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

作者简介:刘天才,1981年生,河北河间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