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静脉穿刺局部瘀血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1

138例静脉穿刺局部瘀血原因分析

张忠义

张忠义

(贵州省大方县医院护理部5516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86-01

静脉穿刺是基础护理操作中的基本技能之一,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而静脉穿刺的成功与护士的基本训练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护士不能一针见血,或拔针时按压不动,往往引起穿刺部位出现皮下瘀血,引起病人的反感,甚而影响下一次有效治疗,给医患之间留下不愉快。现将138例静脉穿刺瘀血原因分析如下:

1.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因赶时间,忽略血管的特点,或对浅表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不熟悉,从而盲目进针,以致穿破血管造成皮下瘀血。对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病人的血管选择无计划性,无静脉保护知识,只顾自己本班次的治疗,而不考虑下一次治疗,以致增加了血管的穿刺的次数,造成皮下瘀血。

2.穿刺既能差:基本训练不过硬,突出表现在对轻、准、稳的基本原则缺乏理性认识,对穿刺点的选择无计划性,短期内重复使用同一段血管,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从而造成渗血。对于一些较细的血管穿刺,因进针手法和角度没有较好的把握,进针到皮下后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而至皮下瘀血。

3.缺乏对不同疾病血管的了解:如低血压、休克、重度脱水等患者,因微循环障碍、血液浓缩等多方面原因,血流缓慢,血管脆性增加,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欠佳,护理人员穿刺时,要掌握这些病人血管特点,选择较粗的血管进行穿刺,以免引起皮下出血。对于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水肿的病人,如选择较大斜面的针头,又用力直刺,将会刺穿血管,使血管外渗,造成皮下瘀血。高血压,冠心病病人穿刺时要选择手足小静脉,穿刺时应在静脉上方向下压迫,直接刺入,不可斜刺,因这类病人血管硬化主要在大中血管,有回血缓慢,不易固定,凝血较快等特点。拔针后易形成瘀血,故一般不选择它作穿刺点,否则静脉易随针尖来回滚动不易一针见血。

4.对个体差异的血管特点没有经验,如消瘦患者及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血管活动度大,管壁弹性差,不易固定等特点,穿刺时如不掌握固定手法和一步进针法,极易穿透血管,血液外渗造成瘀血,对于肥胖患者,因其皮下脂肪较厚,静脉深而不明显,但固定不滑动等特点,穿刺时如不掌握进针角度和力度,易穿破血管致皮下瘀血。

5.拔针时按压部位不当,拔针时未压住针尖刺破血管部位,因针刺入皮肤到血管尚有一小段距离,从而造成瘀血,有的只交代给病人家属拔针,而其家属不懂得这方面的知识,按压时间不足,引起皮下瘀血,有的因个体方面的原因,按压时来回晃动,也易引起皮下瘀血。

以上五种原因中,因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皮下瘀血有37例,占26.81%;因穿刺技能差造成的皮下瘀血有31例,占22.46%;因缺乏对不同血管的了解有17例,占12.31%;因对个体差异的血管特点及有经验的有15例,占10.86%,因拔针时按压部分不当的有38例,占27.53%。根据以上几点不难看出: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穿刺技能差、拔针时按压部分不当是造成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责任心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每位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所必须注意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病员的痛苦减轻到最小,才能更好的为病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