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亮(北方工业学校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广泛关注与重视,中职学生的一些现状要求语文教育通过情感教育肩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关键词:情感教育眷顾内心情感教化
语文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语文教学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语文课堂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应让情感教育植根语文课堂。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中职学生的一些现状也不容我们忽视:
1、缺乏学习动机与兴趣。
生源的多元化,使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据调查表明,不少中职学生对学习都有“被被迫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少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学好专业课、熟练专业技能就行了,对理论课程缺乏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课后从不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刻苦努力。
2、人生价值的迷失。
一部分中职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追求,玩世不恭,精神空虚,课上寄情于手机游戏或看小说或QQ聊天,对一切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放纵自己。
3、感情淡漠,道德缺失。
一部分学生缺少对情感的正确认识,不懂得感恩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因而造成了一部分中职生虽然学会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德商低、修养差,不懂得如何做人。
因此,这就决定了基础课老师必须另辟蹊径,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进而学得知识。我们的教育应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其智力和人格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于文本,而是从“情”出发,通过情感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拾内心深处的情感,自己为善又辐射他人。
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1、选取适合文本,充分解读。
经过新一轮的教改,中职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更加偏重于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目选取不同的情感侧重点进行教育。例如,通过《我的母亲》、《合欢树》、《父亲的手提箱》来进行亲情与感恩教育;通过《我爱这土地》、《书愤》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边城》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感受生活美、人性美;通过《士兵突击》,让学生一起去理解善良、执着、坚毅的涵义,并身体力行。
教师首先要熟悉文本,读到此言皆出于口、此意皆出于心,对文本烂熟于心;然后深层次解读文本,一篇文章的价值是掌握在它的读者手中的。教师备课时要多角度解读:我是作者,《文心雕龙》里有语:“夫缀文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情动、为何为此?我是学生,老师要思考:他能解读出什么?《为什么你的眼里没有一丝涟漪》让我们反省:教师是否能够唤醒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感动老师的不一定能感动学生,如果找不到共鸣则是教师在台上激动不已、学生在座位无动于衷。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是教师,老师要有专业性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要抓住作者所传递出的深层次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步步发现。目前我们的老师用的多是演绎法而不是推导法,语文老师对于文本必须有自己的解读,如果有自己的东西去引导学生课堂则会轻松自如。
2、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懂得并开始眷顾内心。
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对自然的欣赏之心才苏醒过来,陶渊明发现了自然之美。于是宗白华说,在魏晋时期人们对外发现了自然,对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在语文课堂,要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开始眷顾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深情,
可以使学生产生或愉悦或振奋或感恩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逐渐积累,形成个体的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借助情绪记忆去推动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他们通过正迁移来正确地对待人际交往。他的内心本该柔软如茸毛,给人温暖又自己丰盈;他的内心本该明亮如水银灯光,知道前进的方向又提醒迷途知返的伙伴;他的内心本该多情又善感,来迎袭逐渐冷漠的人际关系。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去经营课堂,使学生们通过语文课堂得到对个体的尊重,对情感的重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重新定位,获得心灵的舒展、憧憬与愉悦,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学生的改变也会提升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与成就感。
例如,在讲老舍《我的母亲》时,我把此课设计为一次“内心情感的自我发觉之旅”,共分为三站:第一站——想——心里勾画与内心反省。《诗经》小雅里有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我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感受母亲的品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从而来思考自己:我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第二站——行动——重拾感恩的心,爱我们的亲人,感受母子间的深情以及爱的传承。第三站——说——情感的抒发与积蓄。爱如舞蹈,跳跃在我们彼此的心间,让学生畅谈母爱,发现内心的深情。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主要是引导学生分别从母亲、作者两个维度去分析、体会文本,立足文本又强调情的抒发。我希望课文中作者与母亲之间深厚的爱会引起学生心中对自己母亲感恩的、想念的、可望回报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发现并开始关照自己内心的深情,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使学生从根部变得柔软。我相信这样的教育累加起来会让我们的学生从冷漠、玩世不恭、目空一切到重拾一颗善感的心灵,良善好学,重塑自己的价值观,自己温暖又辐射别人。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心灵的理解、精神的交往,如果这样则创造了真正的教育。中职语文教育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我希望是一种文学的熏陶和人文的滋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懂得并开始眷顾自己的内心。
400多年前,汤显祖就提出过“至情”论,提出“人生是有情人生”、“人生而有情”。文学界流行一个词叫“情感教化”,即通过情感的激发与感染达到教育与感化的目的。我们当然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通过解读作者与文本、通过感同身受、通过思考去进行一次情感的教化,以“至情”为语文课的主旨,让每名同学从语文课堂开始懂得眷顾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深情,懂得爱,感受爱,学会爱,付出爱。这样的课堂也就会就焕发出生命活力,就像著名教育家叶澜所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教师要用激情去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要用才情去吸引学生,锤炼课堂语言。“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要用真情去启发学生。
以情育人,以情养人,情暖心间,情回社会,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敦厚豁达的品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7、7重印)。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3、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1。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09重印)。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09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