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诊断与预防刘玉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麻疹的诊断与预防刘玉文

刘玉文

刘玉文(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奋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58100)

【中图分类号】R5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120-02

【摘要】目的讨论麻疹的诊断与预防。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关键词】麻疹诊断预防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为其特征。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于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1.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黏膜处出现细沙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为本病早期特征。黏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黏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2.出疹期起病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问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存在2~3周。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整个病程10~14天。

非典型麻疹有以下几类:

(1)轻型:多见于具有一定免疫力者,如5~6个月以下小儿;近期接受过免疫制剂或输过血或接种过疫苗者。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均轻。皮疹散在,不留色素,甚至可不出疹,也无口腔黏膜斑。病程短。

(2)无皮疹型:在免疫低下患者如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低下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当患麻疹时可不出现皮疹、黏膜斑,要依据流行病学及实验诊断。有人认为成年后某些疾病如免疫反应性疾病、皮脂性皮肤病、骨和软骨变性疾病及肿瘤等,与童年时无疹性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3)重型: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如营养不良或其他疾病,或并发肺炎、心血管功能不全等患者。高热、中毒症状重,常出现循环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气促、心率快、发绀、嗜睡、昏迷、惊厥等。皮疹或密集融合,或色淡透不出,或出而又隐。也有皮疹呈出血性,甚至大片淤斑,伴内脏出血,称出血性麻疹。预后差。

(4)新生儿麻疹:胎儿出生前几天母患麻疹,出生的新生儿可患麻疹,有卡他症状,发热及密集的皮疹。

(5)成人麻疹: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的成人如患麻疹,一般临床症状较重,但并发症较少。孕妇患麻疹可发生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可患麻疹。成人麻疹的特点:①表现胃肠道症状,腹泻、呕吐、腹痛较多;②伴肌痛、背痛、关节痛者相当多;③多数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④Koplik斑存在时间长,需3~5天;⑤仅诉眼痛而少畏光。

【辅助检查】

1.周围血象出疹期白细胞计数常降至4000~6000/mm3。尤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多。

2.分泌物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以瑞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l~2天即可阳性,比麻疹黏膜斑出现早,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3.病毒学检查应用荧光标记特异抗体检测鼻黏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细胞或白细胞内找到麻疹抗原,阳性有诊断价值。早期从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和血液白细胞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可肯定诊断。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及补体结合抗体有4倍以上增高或发病1个月后抗体滴度大于1:60,均有助诊断。特异性IgM测定也有早期诊断价值。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患者(多数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

(1)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科氏斑。

(2)咽部或结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3)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4)恢复期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或(4)项。

【鉴别诊断】

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黏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l~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淤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1.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8个月,1岁半至2岁加强接种1次,每次皮下注射0.5ml。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流行时易感者80%接种了疫苗,可于2周内控制流行。

麻疹疫苗与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可同时接种,不影响其免疫效果。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3.综合预防措施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保持待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串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

【预后】

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关系甚为密切,年幼体弱,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若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早期诊断、及早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有助于减轻病情。

参考文献

[1]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8.

[2]李梦东.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9.

[2]张大伟.成人麻疹56例临床特点.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