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王会洁

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中心卫生院山东潍坊2611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9.36%、95.7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0%、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抑郁症;SAS;SDS;护理满意度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患者主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以及意志行为减少等,严重的患者可以伴有自杀观念、自杀行为或木僵状态,也有的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2]。我们对47例抑郁症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3]。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50.7±7.3)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6.5±2.3)年。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51.2±8.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6.6±2.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经过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团体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心理游戏、心理剧以及讲述心理故事等,使得患者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促进患者的心灵成长。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得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并讲解药物的作用以及用法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认识到正确服用药物的重要性,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②个体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情况,护理人员通过交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催眠、认知疗法等对患者进行减压放松,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1.3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

1.4服药依从性的标准

(1)患者不愿意服药为拒绝服药。(2)患者必须在家属的强制下进行服药,或是不能按时、按量进行服药为被动服药。(3)患者能够主动的按时、按量进行服药为依从服药。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DS以及SAS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抑郁症患者由于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心理难免产生各种紧张、恐惧的心理,对于接触社会和其他人群也存在比较严重的紧张感,难以适应社会以及正确的人际关系,这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再次入院。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压力,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患者的康复以及巩固治疗效果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改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9.36%、95.7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0%、76.60%(P<0.05)。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尤红,朱亚利,辛博,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12.

[2]史振春,刘丽霞.心理护理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5):343-345.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