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杨小华

(安徽聚信水务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安徽池州247100)

摘要:如今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粗放的建设模式与掠夺式的发展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积极探索,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载体之一。为此本文笔者就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绵绵城市建设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海绵城市;城市建设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原有城市建设理念不合理

“在工业时代,人们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

一系列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等经济社会实践时,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肆意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造成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反过来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灾难和危害。而造成许多城市水生态危机的原因正恰是人类在城市建设中采取的不合理活动破坏了城市正常的水文循环。

(二)海绵城市PPP模式不成熟

一是复杂关联性是海绵城市PPP项目面临的一个困难。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具有类型多、系统性强且边界模糊的特点,不同的措施组合相互影响、关系复杂。与项目的多样性相随的是部门协作的复杂性,海绵城市建设涉及财政、市政、环保、水利、园林、城管等多个监管部门、责任主体,分工与协调极为复杂,这使得不同投资主体和建设方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投资目标和预期的所不同,不同项目间的合理统筹和许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问题是影响海绵城市PPP项目的一个困难。

二是海绵城市建设收益模式不明确。海绵城市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明显,其主要效益是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果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关键就问题是收益模式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强制性的雨水排放许可制度和雨水收费制度,新的收益模式和增长点仍有待探索。

(三)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海绵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模式,需要用制度对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用激励政策对建设的主体和民众进行引导,从多个方面促进建设工作的推进。虽然我国制定出台了一些鼓励部分城市试点政策,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如缺乏建设许可制度——要求城市新建或改造项目的设计只有在符合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建造的制度;以及补贴激励政策——通过采取资金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开发商和业主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制度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建设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转变城市建设理念

面对城市水生态危机,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既要对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还要开发强度进行必要的控制,通过综合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尽量减少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转变观念,离不开人才的储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实现更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所以要采取加大投入和出台鼓励政策等多种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特别是要注重对国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引进,通过工程建设试验和积极探索,研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产品和工艺,完善我国海绵城市技术体系。构建涵盖投资、设计、建设和管理运营等各方面专家的人才库。

(二)创新探索投融资渠道

一方面要继续深入探索海绵城市PPP模式。虽然在开展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其仍是一个值得坚持探索的新路径。针对关联性强、难度大的问题,可以组建专业咨询团队,融合技术咨询人才和商业咨询人才,进而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另一方面鼓励探索除PPP外的其他投融资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激励、撬动大量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筹措建设资金。

(三)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使参与建设的各方形成合力,增强建设的有效性。

一是通过制度建设强化职能部门和建设方的责任,督促其各司其职。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财政、规划、水利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建设时遇到的问题。通过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有关单位各司其职,城市政府决策部门充分发挥决策、指挥的作用,协调城市规划、给排水、景观、道路和市政等各个职能部门,相关专业人员应做好方案设计工作,相关维护运营单位做好设施的养护、维修等管理工作,保障设备正常、安全的运行。

二是出台相关政策,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性海绵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通过不断修正完善地方规划规范、建设标准和地方法规等,逐步完备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制定的相关法规及奖励政策,像“美国实施的雨水排放许可证制度、征收雨水费制度以及设立绿色屋顶专项基金”等都是很好的借鉴。通过学习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强制和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在建设中增加透水性面积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等。通过经济杠杆的撬动和相关政策的引导,让海绵城市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海绵城市是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其目的让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内涝频发等城市水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载体之一。在未来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不断朝着这个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再健,梁晨,李定强.中国海绵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05):896-901.

[2]赵林栋.基于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