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认识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认识及对策

孙福山张喜文

孙福山张喜文(依兰县林业局造林总站,黑龙江依兰154800)

摘要: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本世纪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对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论述,结合我省当前生态环境面临形势提出关于抓住机遇,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态建设;机遇;建议;对策

1我国林业存在的不足

1.1林业资源相对短缺。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服务功能低下。

1.2开发与建设相对不平衡。极大制约了我国林业的继续发展,今后林业工作的重点应由用林向造林转移。

1.3执法力度不足,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执法“黑洞”。

2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2.1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森林不仅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木材,食品,燃料,药品及工业原料,而且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侯,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遏制土地沙漠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正在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林业是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

2.3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有效抵卸自然灾害的迫切需要,如1998年我省松花江,嫩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严重损失也与森林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有关,可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1998年发生水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居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提高人居绿地面积,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能够陶治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我省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

1949年建国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省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木材和林产品,同时也过量地消耗了森林资源,再加上人为因素,致使我省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东西部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下降,生态防护功能减弱,造成部分地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据统计,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近1.3亿公顷,占全省土地的29%,年跑土3亿平方米。跑水20~30亿立方米,跑肥量折成化肥约600万吨,相当于5~6个大庆化肥厂的年产量。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8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的6.1%,而且仍然以每年1.3万的速度扩展,严重的旱灾已经成为影响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业强省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4森林水文生态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对降水,地表径流,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的作用,综合表现为涵养水源,保土减沙和改善水质的水文生态效益。降水通过林冠,下层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截留,到达林地土壤表层,开始进行第三次再分配。水分向土壤入渗,部分滞蓄土壤中,形成土壤贮水,被林木及植物根系吸收蒸腾或直接因蒸发回归大气中,林地与无林地比较,林地土壤的水文特性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贮存数量,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是制约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5土壤改良效益

森林改良土壤效益是指森林通过其代谢过程和选择吸收,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它是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效益,在森林覆盖地区水土流失轻微,土壤抗蚀抗冲性能高,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原因是森林枯落物等的积累与腐解,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各种矿物元素的含量,根系的纵横穿插和选择吸收,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并且根系具有很好的固土作用,另外,根冠截留降水及降水淋溶,调节了土壤养分,在土壤—森林—大气中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养分循环关系,这就是森林植物由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形成一个小的循环,从而森林作用于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

6改善生态环境效益

6.1森林调节小气候效益

森林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改变太阳辐射及热量平衡从而影响大气湿度和温度,小气候特点随着林分和时间而变化的。

6.2森林净化环境效益

森林植物之所以能够吸收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叶片上密集的气孔进行气体交换时,吸收有害物质进入体内,一部分形成新的化合物,甚至作为植物体内的某种营养物质积累在叶内,另一部分则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转移和排除,森林植物减尘作用的大小。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冬季叶量少,甚至落叶,夏季叶量最多,因此,冬季减尘效果比夏季差,减尘效应还与绿要面积,树种,结构,林龄及方位,风速等有密切关系,林带能有效地降低风速,从而使尘埃沉降下来,森林可以有效地消除噪音,为人们提供一个宁静的环境,树木之所以能够减少噪音,一方面是噪声波被树叶向各处方面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弱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噪声波造成树叶枝条微振,而使声音消耗。

7建设与对策

7.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彻底转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把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标志的产业转移到以森林的多功能利用并把森林生态环境工作作为林业产业的主要标志的轨道上来;要以追求林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为主转移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的轨道上来,抓好对天然林资保护工程的全方位,宣传统一每个公民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氛围。抓住主流重点宣传,形成共识,克服“等、靠、要”等盲目乐观思想,各级领导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分类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全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7.2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好坏,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应该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好这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把天然林资源保护资源,实施可持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和实现,建立目标责任制,把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定期检查,严明奖惩,责任到位,建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严明奖惩,责任到位,建立监督机制,把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结合起来,逐级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定期向社会公布。

7.3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林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以法律为依托,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强化法律监督,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严惩,决不能估息迁就,以罚代刑,据国家的发展规划要求,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湿地开发,坚决禁止毁林开垦,对过度开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逐步以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坚决贯彻运河行省政府“四个一律”的规定,层层严密部署,严格检查,严肃处理,否则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毁于一旦。

7.4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科教兴林,要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

与省内各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科研联合体,加强人才培养,应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绿化步伐,避免走弯路,加快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全力搞好后备资源培育,合理开发林区各种资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非林替产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7.5妥善安置,确保稳定

稳定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必须将做好下岗职工分流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一是向营林造林建设分流。要充分发挥林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山特产品,绿色食品为主的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采掘业及建筑业等产业,安置下岗待岗职工。二是向第三产业分流。大力发展饮食,商贸,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鼓励下、待岗职工向山上分,制订优惠政策,从而有效的保证上岗职工陆续再就业,维护林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