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崔嘉淇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1603班崔嘉淇

摘要:公元581年至907年,这326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声名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此时同样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文章将对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

遣唐使作为特定名词,指的就是日本遣来唐朝的使者,这让我不由地思考,为何当时世界上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华,遣唐使却特指日本来华使者呢?原因不言而喻,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者数量多且较为频繁,而且他们学习后带回日本的中华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具有及其深远的影响。而妇孺皆知的东渡者鉴真,作为流传至今备受人们尊重的文化传播使者,不仅是因为他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六次东渡终到日本,更是因为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完善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题目中的文化交流媒介主要就是指这些传播文化的人,他们通过学习和带回书籍等方式,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遣唐使及其影响

遣唐使为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往唐朝之使节。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有很多著名的遣唐使被记录在册。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年轻时,随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归国时,他携带近二百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阿倍仲麻吕是同吉备真备一起入唐的留学生,学成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官至秘书监,终老于唐。那时日本人入唐的学问僧比留学生还多,目的是为了求佛法。空海就是这样的学问僧。他在日本时就研究中国文化,入唐后在长安西明寺学习佛法。回国时,他也带走许多佛经、诗文集。在日本,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的日本字母,称为片假名。在音乐方面,音乐家吉备真备、滕原贞敏,为将中国音乐传到日本做出了贡献。唐代燕乐流传到日本多达百首以上,成为日本雅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法律政策方面,遣唐使学习了中国制度政策,甚至深入其中的尊卑制度、等级观念和中央集权观念也被其传到日本。随着不断引进中国的先进技术,日本本土的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地方豪族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开始与大和朝廷分庭抗礼。与此同时,地方豪族围绕着王位继承的权力斗争也在不断激化,甚至发展到了武装暴乱。这些都直接威胁着大和政权的统治地位,早日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圣德太子先后在公元603年(隋文帝仁寿三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一年)、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二年)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可见其中的重视君臣、长幼等秩序的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深刻影响。《冠位十二阶》制度,是将朝中官吏的冠位按照“德”“仁”“礼”“信”“义”“智”等来分高下,组成十二阶位,又以紫、青、赤、黄、白、黑等不同颜色制定冠冕,表示其阶位的尊卑。这一制度与过去世袭的氏族“姓”不同,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功绩授予冠位的。同时,还视贡献大小予以升迁。新的冠位的确立,打破了因出身门第而世代独揽政权的弊端,从而向中央集权体制迈出了可喜一步。[1]

二、入日唐僧(以鉴真为代表)及其影响

鉴真东渡--鉴真除了传授佛经之外,主持了唐招提寺的建筑、雕塑,直接传播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精华,他东渡时,亲自带去的书法作品五十余帖,为日本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借鉴,此外,在医药学、文学、绘画、特别是技艺、习俗等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成为日本“天平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广泛,由他开创的律宗列“南都六宗”之一,在日本佛教史上意义重大自不待言,还涉及建筑、美术、工艺、书法、医学等,甚至连传播豆腐、香木、砂糖、纳豆、茶道、酱菜之类也算在鉴真的功劳薄上。鉴真携往日本的书籍,真实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信仰及理想抱负。鉴真及其弟子通过"书籍之路"及设坛授戒,极大地传播了宗教文化。他们携带的这些经卷对最澄开创日本天台宗有直接影响。[2]

总结:遣唐使来华对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推进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文化交流有利于两国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也就是人,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我们回顾历史,看到他们的名字,心底应充满尊敬。

参考文献

[1]唐群.遣唐使在长安[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6-01.4-5.

[2]王勇.鉴真东渡与书籍之路[N].郑州大学学报.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