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韦先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韦先吉

韦先吉

韦先吉

(百色市实验小学广西百色533000)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煦的春风吹进小学数学课堂,使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在课堂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情景创设,毫无目标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简单低效的模糊评价,肤浅泛滥的算法多样化等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便成为我们教师急需解决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这里谈谈一些看法。

1.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理想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学习“人发币的简单计算”时,教师首先提出:今天是我们班李明同学的生日,老师在商店里看到有一些漂亮的气球(同时出示三种气球,每种气球下面标有:8角一个,5角一个,1元2角一个),我想买两个气球,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李明同学,祝他生日快乐。但是我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买哪两个呢?要多少钱?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增添所谓“生活的故事情节”,而是借助学生身边最感兴趣的事例创设情境,学生对这件事情在较强的探究愿望,能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探究激情。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情境狭义地理解为“故事”、“一些游戏的操作活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创设理想情境的素材,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2.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必要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式去学习和交流,这些理念对比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无疑是有进步的,而且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的确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不强,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具备这这些能力之前,教师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通过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强硬地打着开放教学的牌子,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引导、暗示的情况下进行自由探索。从学生不知所措中可以看出,学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在探索的方法上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的探索必然是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在探索之前教师可以在方法上进行引导,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样学生就有法可依,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师在探索中可以引导,“如果有什么发现就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注意把方法和结果说清楚。”这样引导能促进学生边操作边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为后面的交流作好准备,确保交流的有效进行和深入。在探索之后,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言之有理、有据,提升数学思考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绝不是牵着学生鼻子子走,而是逐步由扶到放的培养和塑造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方法的获取具有更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3.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导向功能。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频繁的“你真棒”、“你真行”的赞许声,甚至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回避问题的实质,出现了一种“模糊评价”现象,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又要注重评价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所谓导向功能,就是在评价学生时,要指出他“好”在哪里?或问题出在哪里?使评价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例如学习“11—20各数认识”时,教师出示“小朋友过马路”的情境图,指出:同学们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有小朋友、小汽车、小树……。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有8辆小汽车。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这样评价这个学生:这位同学能用数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话说得更明白了,真好,但要数仔细,是8辆吗?(其实是9辆)。在这里教师的评价较好地体现了导向作用,不仅肯定了这个学生回答得好的地方是用数字进行表达,体现了数学的作用,并向其他学生暗示了“用数字表达得更清楚”这样一种数学意识,而且提出了“要数仔细”的问题所在,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多样算法进行比较和优化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时,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45-30,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看有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出现了多样的算法,①可以摆小棒来计算;②在计数器上拨算珠来计算;③想30+(15)=45,所以45-30=15;④把45分成40和5,40-30=1010+5=15;⑤用坚式计算;⑥把45分成30和15,30-30=00+15=15;⑦把30分成15和15,45-15=3030-15=15……然后教师让不同解法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思路,并对各种算法一律加以称赞,最后教师总结说:“今后计算类似题目,大家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后面的练习运用中,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很高。

分析上面这位教师的教学,他精心引导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得出多种解法,但真正具有代表性和我们需要的方法却没得到优化。由此来看,我们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这一角度出发,在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就一定要保护,但对于学生一些不太简便,甚至走弯路的方法,则不应鼓励他们去掌握,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评判、优化,从而选择合理方法。

5.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谁多提问,谁就是最爱动脑的人,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例,为什么我们写的“9”和书中的“9”不同;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不够准确,因为如果是乘比1大的小数呢?他建议应改为:一个数乘比1小的小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再如:有个学生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不妥,原因是: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既是射线,说明已承认两条边没有长短,可无限延长,又何必再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对这一问题,老师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结果,学生的评价是:这位学生读书很认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在研究角的大小时,即使把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也不会改变。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立见解,及时的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会学”、“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新的教学理论,不能忽视“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我们只有辨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