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儿童及其父母心理行为调查和干预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性早熟儿童及其父母心理行为调查和干预1

陆艳刘毓江超姜文胜

(贵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目的探讨性早熟对儿童心理行为及其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无影响,并根据结果作相应的临床干预。方法:贵阳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于2014.1-2016.1诊治的100例性早熟儿童,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填写)对其及儿童保健部体检的100例正常儿童进行测试,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父母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同时将100例性早熟患儿中46例心理异常者随机对半分为A组单纯药物治疗及B组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各50例)进行研究,将治疗前后的心理社会行为作对比测定。结果:①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显示性早熟儿童行为问题(46%)明显高于对照组(5%),其中女孩(48.8%)占比高于男孩(31.25%);交往不良、敌意、退缩、分裂样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情况,性早熟患儿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显示性早熟儿童父母心理异常情况(67%),明显高于对照组(7%)。②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6%)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34%),测试结果阳性率明显降低。结论:性早熟儿童及其父母部分存在心理异常行为问题;采用药物+心理干预联合治疗的方案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性早熟患儿家长的心理异常情况。

关键词:性早熟;CBCL;SCL-90;心理行为

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异常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该病发生率逐渐增多。目前关于性早熟儿童及其父母心理行为状况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报道甚少。本文对性早熟儿童及其父母进行心理行为调查,旨在探讨性早熟对儿童心理行为及其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有无影响,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00例性早熟儿童,均为2014.1-2016.1就诊于我科明确诊断。性早熟诊断标准[1]:凡女童8岁前出现乳房增大、阴毛生长、腋毛生长、乳晕>3cm、体型改变中1项,或月经初潮于1O岁以前;而男性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喉结、胡须、阴毛中的1项者。性征发育评定标准依据Tanner分期标准及标准图谱对受试者乳房、外生殖器发育情况进行分期评定。

1.2方法

1.2.1性早熟儿童行为测试采用徐韬田1992年修订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在专人指导下由家长根据患儿近半年的行为表现填写。该调查表包括一般项目、社会能力及行为问题三部分。

1.2.2性早熟儿童父母心理状况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王征宇编译),在专人指导下进行调查,调查表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招募100例正常儿童及100例性早熟患儿(女孩84人,男孩16人),在治疗前进行儿童行为量表(CBCL)分析。结果显示:在100例正常儿童中有5%的儿童存在交往不良、敌意、退缩、分裂样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情况;100例性早熟患儿中存在交往不良、敌意、退缩、分裂样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情况的患儿比例高达46%,显著高于对照组(X2=25.64,P<0.05),其中女孩占比明显高于男孩,女孩心理异常41人,占比48.8%,男孩心理异常5人,占比31.25%(详见表1)。

上述100例性早熟患儿,将46例心理异常情况患儿,按随机对半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人。A组通过单纯药物治疗,B组通过药物+心理干预联合治疗,经半年治疗后,再次对A、B两组患儿进行CBCL考核。结果显示:不管是A组还是B组患儿的心理异常情况都得到明显改善,100例性早熟患儿中存在交往不良、敌意、退缩、分裂样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情况的患儿由治疗前的46人降低至20人。说明无论是通过单纯药物治疗还是通过药物+心理联合治疗,CPP患儿心理异常行为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详见表2)。A组CBCL显示心理异常人数降低至17人,占比34%,B组CBCL显示心理异常人数降低至3人,占比仅为6%,(X2=15.59,P<0.05),说明采用药物+心理干预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性早熟患儿的心理异常情况(详见表3)。

对招募的100例正常儿童家长及100例性早熟患儿家长进行SCL-90测试,结果显示:100例正常儿童家长中有7%筛选为阳性;100例性早熟患儿家长有67%筛选为阳性(X2=45.63,P<0.05)(详见表4)。

A组SCL-90测试筛选为阳性的家长降低至28人,占比56%;B组SCL-90筛选为阳性的家长降低至6人,占比仅为12%(详见表4)。说明采用药物+心理干预联合治疗的方案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性早熟患儿家长的心理异常情况(详见表6)。

3讨论

性早熟儿童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其体态特征、体内激素水平与同龄儿有显著差异,难于发展社会关系与积极的自我意识,身体形象、性的表达及自尊在这个时期很容易改变,因此易发生一些心理行为问题[2]。本研究对100例性早熟儿童和10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心理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性早熟儿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对照组。Xhrouet等[3]对20名年龄为6.6-10.4岁的性早熟女童进行CBCL评估,结果显示性早熟女童患者都担心与同龄儿身体上的差异,对性早熟感到窘迫,害怕出现初潮;17名患者对性问题表示害怕,感到孤独;一半患者的父母报道其子女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容易哭泣、羞怯等;8名患者有攻击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性早熟患儿存在行为问题[2,4,5,6]。邓英华[7]等对120例4-10岁的性早熟儿童进行CBCL评分分析,结果表明性早熟儿童分别在抑郁、违纪、社交退缩、分裂样强迫、攻击性及性早恋方面的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同龄儿童(P<0.05)。同样有研究显示[5,6],性早熟儿童在抑郁、社交退缩及违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同龄儿童,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性早熟儿童父母心理异常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父母是儿童个性形成最重要的社会因素,父母的心理、行为可能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性早熟患儿家长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若不及时纠正,无疑会对子女的个性产生不良影响[8,9]。因此在治疗性早熟患儿的同时,应及时干预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家长的心理健康才能为患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帮助患儿正确对待性早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本调查显示,性早熟儿童的治疗,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更能改善患儿的心理行为,这提示我们在今后性早熟患儿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相关的心理干预也很有必要。

性早熟在青春期发育的早期阶段主要是身体发育,心理行为问题是随着第二性征不断发展而逐渐出现,并非青春期开始阶段就表现出心理行为问题。医生在治疗性早熟患儿的同时,应加强对其家长的关注,及时进行性早熟的健康教育及相关知识科普,让患儿及家长对该疾病有充分的了解,使其树立对治疗的信心和耐心。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青春发育调查研究协作组.中国九大城市女性儿童第二性征发育和初潮年龄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8):669—675.

[2]郑斐,朱红,蒋优君,等.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GnRHa治疗前后心理行为变化[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2):81-84.

[3]XhrouetHD,LagrouK,HeinrichsC,etal.Longitudinalstudyofbehavioralandeffectivepatternsingirlswithcentralprecociouspubertyduringlong-actingtriptorelintherapy[J].ActaPaediatrica,1997,86(8):808-815.

[4]KimEY,LeeMI.Psychosocialaspectsingirlswithidiopathicprecociouspuberty[J].PsychiatryInvestigation,2012,9(1):25-28.

[5]梁国新,周志红,卫巧贤.性早熟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性行为的改变[J].广东医学,2008,29(6):1002-1003.

[6]乔晓红,俞建,傅晓燕,等.性早熟女童智力、自我意识及行为问题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6(4):370-371.

[7]邓英华,冯承芸,牛丽,等.深圳市宝安区性早熟儿童行为的问题分析及综合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6):658-660.

[8]FelkerKR,StiversC.Therelationshipofgenderandfamilyenvironmenttoeatingdisorderriskinadolescents[J].Adolescent,1994,116:821-834.

[9]徐勇,杨鲁静.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0,2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