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华(广东省兴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兴宁514500)
【摘要】目的对疤痕子宫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的原因以及防范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0-1至2013-1期间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424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具有疤痕子宫的210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其余214例首次进行剖宫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围手术期孕产妇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量以及出血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对围手术期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为14.8%,大于对照组孕产妇的7.5%,此外观察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出血量为170~810ml,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孕产妇的出血量,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原因主要有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宫缩乏力以及切口撕裂四个方面,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孕产妇,除了切口撕裂这一因素之外,其他三种因素都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对具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时的围产期保健可以使疤痕子宫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率得到有效降低。
【关键词】疤痕子宫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204-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孕产妇由于各种不合理原因而选择进行剖宫产[1],从而导致疤痕子宫再次剖产的人数也大幅度的提高。尽管现在剖宫产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各种医疗设备的水平都远高于以前,但是疤痕子宫使子宫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生理状态改变,因此疤痕子宫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远远高于非疤痕子宫患者,而疤痕子宫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使孕产妇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本文对2010-1至2013-1期间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424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2010-1至2013-1期间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424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产妇年龄在24~33岁之间,平均年龄27.4岁。其中具有疤痕子宫孕产妇为210例,年龄26~33岁,平均年龄29.7岁,其中距离上一次剖宫产时间均小于两年的孕产妇51例,将该210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组。其余214例首次进行剖宫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孕产妇年龄24~30岁,平均年龄26.1岁。此外,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凭的104例,中专以及高中文凭的有198例,大专以上文凭的有122例。所有孕产妇在剖宫产手术前均没有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在个体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观察指标
对围手术期孕产妇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量以及出血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对围手术期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1.3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评价标准
对在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量大于500ml的被认为是剖宫产手术出血。使用面积法以及容积法对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出血量进行估计。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AS6.13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处理(检验水准=0.05),使用均数和标准差的形式对两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出血量以及出血原因进行描述。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以及出血量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为14.8%,大于对照组孕产妇的7.5%,此外观察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出血量为170~810ml,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孕产妇的出血量。具体见表1。
表1两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以及出血量对比
3.结论
目前,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孕产妇的生命,但是,过高的剖宫产率不仅不能起到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作用,相反会对孕产妇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与非疤痕子宫孕产妇相比,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更加的容易导致围手术期的出血。可能影响出血的因素有以下一些:(1)由于切口弹力差而导致的切口撕裂。(2)腹腔粘连。(3)由于子宫疤痕而导致的子宫破裂。(4)疤痕对子宫收缩力的影响[2-3]。本文的研究表明,观察组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出血量以及出血发生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而其主要原因就是疤痕子宫。
为了使孕产妇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出血量以及出血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应该向孕产妇积极的宣传顺产对于孕产妇身体的好处,从而使剖宫产率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在剖宫产手术中,对与剖宫产技术应该合理的应用,对于剖宫产指征要严格的掌握。要提高第一次剖宫产的技术,从而有利于子宫收缩,进而为子宫疤痕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再次妊娠破裂得到有效的避免。对于那些具有剖宫产史的孕产妇,在再一次妊娠的时候需要加强围生期的保健,对于那些会引起剖宫产围手术期出血的高危因素要做到及时发现,并及时的进行相应才处理。
参考文献
[1]幕芬兰,张研琳,黄利兰,程永红,等.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22-1724.
[2]赵萍.疤痕子宫再次剖宫出血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1):458-459.
[3]易晓芳.疤痕子宫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因素与预防[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3):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