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中学田华兴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在进行第一次教学设计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张岱的生平、有关这篇文章的名家评论、与此文相关佐证资料、其他同行的教学设计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一稿的教学设计:①疏通字词②感知整体③品味精彩④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才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缺乏与文本的亲身对话,亦步亦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课件的展示已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预设的内容在一个课时的时间无法完成;文章学完了,学生个体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什么情感,有的只是教师预设给他们的作者的情感。这样的结果只能证明这是一次无效的阅读教学。
究其原因,一是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本拆得支离破碎,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二是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忽视了文章的内隐性;三是脱离文本,将课外大量的所谓相关知识引进来,搞所谓的“资源整合”,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四是漠视学情,没有以生为本,以教师的体验代替了学生的体验。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一、教师深度解读
“解读”指把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重新进行主观的理解和表达,从而让别人有更加清晰、透彻或更加深入本质性的理解。教师的深度解读即是教师先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再次阅读,更倾向去阐述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
1.抓文体解读文本。
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在中国盛行于明清。张岱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明末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2.抓文题解读文本。
文章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一种高度概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抓住文题多打几个“?”,这些“?”解决了,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正解解读。笔者针对本课文题设计了几个问题:谁去看雪?何时去看雪?看到怎样的雪景?为何去看雪?
3.抓词句解读文本。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提醒我们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来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还有“独”、“绝”、“痴”三字特别值得玩味。采用换字法、删字法来体会用词表情达意的精妙。
4.抓单元解读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是按照相同题材进行单元编排的。本课编在八上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每一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这些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每篇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我们不但要学习作者用语言营造画面感,选取景物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表现,实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达到一种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还要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5.抓学情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解读仅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生命解读。所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其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的预设不是在课堂上拉着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圈套”,而是要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地组合,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预设中的“生成”。还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社会经验、人生感悟等个体因素,在不歪曲文本原意、不远离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过程。抓住学情解读文本,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更能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学生生成创新
有了以上深度解读,笔者将教学设计再次作了一些改动,使学生能够生成创新。
1.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关于作者的生平、全文字词的疏通、重点词句的理解积累等,这些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独立学习和解决的,就交由学生来讲解。这既是对学生讲解的一种鼓励,也是对还不能讲解的学生的一种促进。而学生自己思考整理过的内容比单纯识记教师的宣读要有效得多。从后来的练习检测效果中也能看到这一点。
2.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老师把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内,老师的设问指向性非常明确。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布置学生每人对这篇文章设计1到3个问题。当这些问题呈现在笔者面前的时候,笔者不由深深赞叹:原来我的学生都是那么优秀,那些平时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思维竟然也是如此敏捷、深刻,原来他们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问题举隅:①前文写“独往湖心亭看雪”而下文又怎么写“舟中人两三粒”?这“独”字怎么理解?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与”是否多余?“天”“云”“山”“水”能否互换?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③文章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可文章中描写雪的句子很少,倒反写了我和金陵人、舟子之间的事,这各有什么意图?④读了雪景描写的句子后,我觉得太清冷了,冷得让人窒息、让人想自杀。怎么会这样?这些问题有的涉及到了写作技巧,有的涉及到了文章主旨,而这些问题的生发又完全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有价值的疑惑。这样的阅读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比单纯的老师问学生答有效的多,学生的体验也更深刻。
3.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节课学什么、教什么、重点是什么,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要学生先自学。经过自学以后再讨论,觉得这节课我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是需要老师来引导、来帮助的,这节课应该解决什么中心问题,重点是什么,这些都由学生提出来。在课上巡视、指导、探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师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都有涉及到,最后的重难点落到了“独”与“痴”的理解上。围绕着这两个字,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的讨论,理、情越辩越明,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解读,对张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真切的个体体验。也有很多精彩的生成让老师始料不及又惊喜万分。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对此文本的教学价值要了然于胸。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不能光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注学生获知的途径、习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生成与创新。学生的精彩生成创新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成功构建“学习共同体”创造可能,打开阅读教学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