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名山农场学校教师闫洪丽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名山农场学校骨干教师尹莉英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依据课标,我在《七颗钻石》中让学生说出水罐的一次次变化时,便给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但又有方向地指引孩子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性朗读。所以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合理的想象,给课文补充合情合理的情节。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植物、人和动物都干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过程中发生的神奇故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受到为了让世界更美好,人人都应该献出一份爱的思想教育。
【学情分析】
优势: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班是普通班级,但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学生对童话体裁的课文很熟悉,而且对童话的形式很感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强。
劣势:学生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了解水罐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悟人生哲理,不求一律。可从“给母亲找水”、“给小狗喂水”、“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小姑娘让水给过路人”等方面感悟小姑娘和母亲的美好心灵,还可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的主旨。
【学习目标】
1、任务驱动法。本课以“水罐变化的原因”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就是对每一次水罐变化原因的探究并将其分解给每个小组,来达成教学目标。
2、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课件、音乐《天亮了》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学生读课题《七颗钻石》。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七颗钻石》讲的是有关北斗七星的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回到很久以前——(干旱土地的图片配上一段凄惨的背景音乐)
2、教师激情描述第一段的内容(略)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死亡的威胁中,我们的故事发生了——一天夜里,小姑娘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一路上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先是——(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板书简单介绍水罐的变化过程。)
3、多么神奇的水罐,多么动人的故事。那么是什么让水罐发生着一次一次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凄惨悲伤的音乐和老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了很久以前的那个灾难缺水的年代,奠定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环节中信息技术作为了情境创设的工具。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会“爱”的真谛:
1、教师引导体会水罐第一次变化:
(1)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中描写水罐第一次发生变化的内容?(“一天夜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2)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小姑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体会小姑娘的心情(高兴、激动。用课文中的词“喜出望外”。)
(4)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这生命之水,她是多么高兴呀!此时的她嘴唇干裂,又累又渴,她真想
(5)学法小结:学生汇报找出读懂第一次变化的方法是先找句子,边读边想;再抓重点词,理解体会;最后就找到变化的原因。
点评: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语文阅读的方法,探究出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原因,这不仅体现“双主”的教学模式也为下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组合作运用这种学法,理解水罐第二、三、四、五次变化。
(1)教师引导一:看来水罐的变化不在于水罐本身,而是在于得到水罐的人是怎样对待它的,只要用“爱”来对待它,水罐就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完成板书“爱”和“连线”)
(2)教师引导二:既然她这么渴,她为什么还要让水给素不相识的人?她心里会怎样想?完成句式:“小姑娘想——但又一想,——于是”,同桌合作说说。
(3)教师引导三:(情境质疑)
昨晚,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五岁的小女儿,她提了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帮她解答。“小姑娘是那么渴,瞧,她嘴唇干裂,喉咙冒火,她不能自己先喝一口,或者和过路人分着喝吗?”
(4)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质疑)
(生问:这个过路人是神仙吗?要不水罐为什么能跳出钻石,涌出泉水?)
(5)教师小结:是的,是爱让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这正是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呀!
点评:第二环节第2步中3、4点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全文,了解到每一次“让水”小姑娘都是“焦渴难耐”的,当时的缺水环境又是那样恶劣。创设的这些问题情境能触动孩子的内心,启发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质疑,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探究性学习推波助澜。
三、拓展阅读,汇报感受。
1、个人自读:为学生提供不同题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阅读资源。其中8篇爱的故事,一首歌词,13则格言。(自选一项)
2、学生汇报读后感。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的阅读资源让学生体会爱心的力量,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创作表达做好铺垫。
四、说说身边的爱心故事,全班交流。
1、请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爱心故事。
2、教师讲歌手韩红救助并领养孤儿的故事,播放背景音乐《天亮了》。
3、教师小结:孩子们,“爱”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小姑娘和母亲的心像金子般美好,像钻石般珍贵,那七颗代表着爱的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完成板书)同学们,是啊,爱心像钻石,像星星,照亮着每个人的心灵。我想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一定也留下了许多闪亮而美好的东西。在《天亮了》的歌曲中,结束课文的学习。
【板书设计】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更能深入地表现主题,一举两得。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将人间大爱淋漓尽致体现出来,做到了新颖别致。
【总体点评】
这节课总体设计是抓住“主题”体会表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那就是孝心、关心、善心、同情心,这些归结起来就是“爱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初读课文后,不用细心地分析,就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抓住文章的主旨,我想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这样的爱心是怎么表达出来。
教师特别关注的是语言的表达。例如,学生体验孩子的孝心,找到“我从‘一天夜里看出小姑娘非常的勇敢。她自己一个人,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说明她对母亲很关心。”有了词句的透析,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关注了思维的想象,利用文章的空白之处,拓展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另外,老师还注重了在体验中朗读。语文是情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什么时候,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呢?它应该是在词句分析基础上,生成情感之后,及时的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书感动。注重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文本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如何透过文本也让学生受到教育,那么就要在关联之处,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这节课,有效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教师基本功好,探究性的教学策略使用得当,情境创设较为合理,情感跨越幅度很大,课堂气氛活跃,老师的语言、教态、言传身教、表情对学生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