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过程。”积极营造对话氛围,创设对话情境,提供对话舞台,组织对话教学,在对话交流碰撞中体验一种生成的快乐,这是阅读教学新的理念,也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好途径。
一、融入角色对话,加深理解体验
注重感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一项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对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倾向的纠正。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角色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展开对话,能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中,文中有一句话是:“刘老师每一次旋转,都引起孩子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是坐在刘老师课堂上的一名学生,看到老师这样的旋转跳跃,为你们板书,你会想些什么?
生一说:“我会很担心,怕老师会摔倒!”
生二说:“我很感动,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完全可以坐着上课的,但是他为了更好地教我们,这样一次一次艰难地旋转跳跃,这样一个动作对健康的老师来说很简单,但对我们的刘老师,是多么艰难啊!刘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们,他爱我们!”
生三说:“刘老师每跳一次,我的心都跟着揪一下,我又担心又害怕又感动,很想对他说:‘刘老师,您坐着上课吧,我们会很认真听讲的’..”
教师这个时候相机总结:“是啊,这些情感融合在一起,就是孩子们激动的心跳啊!”
从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身处地之后,已感同身受,这种感受化作了鲜活、生动的充满灵性的话语。可见,把学生引入角色情境,在角色情境中进行对话,使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当事人,这样就能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走进文本,与作者或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对文本产生真切的感受,实现体验的升华。
二、联系生活对话,体悟言语内涵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跟我们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启动唤醒相关的生活体验,可以为更好地体悟文本的内涵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营造对话场,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库存与文本融合沟通,产生对生活的新体验,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获得新的发展。
我在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品读文中四个表示“哭”的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从而指导朗读。
教学环节如下:
(教师板书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四个词)师:这四个词都有“哭”的意思,但是它们的程度又各有不同,谁能来比较一下。
生:比较。
师:看来,他是哭得越来越厉害了,而且是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了!
他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感到这么痛苦呢?
生答:因为他以为自己快要死了!(此时的回答,学生显得很平淡,显然是没有体会到这个“死”字的分量)
师:我们不妨联系一下自己,阮恒也只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啊,他和我们一样,有多少快乐的时光值得回忆,有多少美好的梦想值得憧憬,而现在,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此时此刻,阮恒会想到些什么?
生一:他会想我还很小,我还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吃过、玩过..
生二:是啊,我的成绩很好,我以后还要上大学呢,不能这么小就死了呀!
生三:我还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实现呢,我以后是想当工程师的..
生四:阮恒是一个孤儿啊,也许他的爸爸妈妈正在找他呢,若好不容易找到这里来了,但是发现他的孩子已经死了,会多么伤心啊,阮恒就更可怜了,他再也看不到他的爸爸妈妈了!
..
这时候,教师动情地小结:“是啊,这怎能不让他感到害怕、感到痛苦呢!谁能够用你的读,把我们带进阮恒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痛苦。”
..
学生在体验中表达,又在这种个性化的表达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想象更为丰富,感受更为真切。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凭借,以学生的人生体验为依托,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为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
三、鼓励质疑对话,推进思维深入
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中生疑、质疑、释疑。抓住疑点,作为话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白杨》一课时,为了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课堂中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滩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这样苍茫浑黄的背景衬托出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神韵,通过对比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迅速唤起了学生的内在审美需求和对白杨的崇敬之情。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然而也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为什么白杨却长得这么直,这么高大呢?
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也是学生此刻强烈的需求,也是需要探究学习的目标。就在学生处于这种状态时,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多么的白杨啊!
此时的学生,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重组新知识,深刻领悟出白杨的品格:白杨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例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抓住了一个问题“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神情、动作的变化?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还有《蛾眉道上》一课中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正是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各抒己见。
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些教学中,教师都抓住疑点契机,提供机会,组织讨论,适时点拨。激起学生的阅读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对话”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使学生自己的个性与潜能获得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