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肖家镇中心完全小学胡继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校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统筹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日渐丰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各种新旧思潮激烈地冲击着学校的德育教育,致使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处于“两难”境地,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需要研究新的管理对策。
一、针对农村学校新德育教育进行的调查分析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对策,我们有必要开展对农村小学德育现状的调查剖析,把德育管理的目光投向校外,把德育教育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1、当前农村家庭环境变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调查分析。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丝毫不小于学校教育。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先天的土壤,而学校只是后来的管理与引导,如果土壤出了问题,会导致后来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调查表明:当前农村家庭环境变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一是留守孩子大量增加,许多年轻的父母外出闯荡,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照看,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任务,儿童所在的家庭中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的溺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等有不少是与学校德育教育背道而驰的,有一些留守孩子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无人教的情景中,从而给学校德育工作留下一个令人头疼的道德隐患的巨大“留守区。如我校在校学生1248人,留守儿童805人,占64.5%,这样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相当严重,直接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二是问题家庭(父母离异、丧父或母、孤儿等)增多,问题儿童增加,争夺孩子、不要孩子、漠视孩子现象增加,家中的孩子深陷于家庭矛盾之中,或者恐惧自闭,或者有暴力倾向,或者因无人照管而与社会不良分子接触,这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2、当前农村社会环境变化对学校德育的冲击情况调查分析。社会是一个更大的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与家庭更多的是言传,而社会则每时每刻都在“身教”着每一个孩子。我们遗憾地看到,在改革大潮与经济建设的推动下,人们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道德水准却在滑坡,那些缺乏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时时在身边上演,直接进入孩子们的视野,而更为恶劣的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许多人直接把孩子作为赚钱的对象,明目张胆地污染毒害青少年。具体讲存在的冲击有两个方面:一是网吧,游戏厅的冲击,由于小孩的钱最好赚,一些不法商贩见缝插针,迫不急待地为文化娱乐生活并不丰富的农村孩子提供花钱的地方:网吧(在城镇泛滥成灾)、游戏厅(小卖部里都有游戏机),部分不规范的网吧已成社会公害,最大的受害者是未成年人。二是消费误导,一些商贩在利益驱使下也从不同渠道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许多孩子直接从商贩手中买烟、买酒,买明显具有伤害性的刀具或玩具,更有不法商贩低价收购学生手中来历不明的物品,鼓动学生超支消费。
3、当前农村学校教育自身的若干影响新德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一是学校德育课程停留在纸面上,尽管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已经明确指出了德育课程生活化的方向,《思想品德》课本更名为《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高年级)》,课程名称的这一改变,直接把思想品德教育从原来的书本上拓展到现实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品德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目的不是仅用一张试卷能考出来,然现在学校评价的标准依然是教师课上得好不好,学生考得好不好。二是德育教育活动停留在形式上,品德课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身的实践与体验,在实践中建构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但目前各学校的德育活动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追求一时的热闹,加上农村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把德育活动搞成户外的讲课活,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常常会听到学生甚至教师说:我们今天学雷锋。三是德育内容方式简单落后,除了品德课上针对全体学生的系统的道德教育外,其他时候德育好像就成了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的教育了,不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行教育,而是跟在具体事例后的擦屁股教育,内容上缺乏前瞻性,方式上缺乏创造性,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四是德育观念的偏差与淡漠,学校在长期考试主导下渐渐淡漠了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甚至淡漠了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农村学校许多老师的不良行为习惯(抹牌赌博,不认真对待工作,批发作业敷衍潦草、迟到早退、口出秽言、穿拖鞋背心、短裤进出课堂,上课端茶杯进教室或打接手机等),让学生的品行受到负面影响。
二、加强农村学校德育实效的管理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结合培养健康的人要求,我们认为加强农村学校德育实效的管理对策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动员全社会重视农村社会与家庭的道德建设。学校要承担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如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孤掌难鸣;如果不能构建文明道德的社会氛围,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必将被淹没。我们呼吁政府职能部门、立法执法机构、教育主管部门携起手来,加大对以青少年为目标的不法商业活动的监管与处罚力度,堵住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挖出的道德缺口,同时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德育教育设施设备经费的投入。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花大力气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设施设备经费的投入,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教育的距离,实行真正意义的公平教育。
3、切实改变当前的学校德育模式。目前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手段,都十分落后,基本是德育与德行分离的状态。因此,以往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生之间严重失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思想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和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校应投入人力与物力,扎实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寻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育与德行的结合点,改进品德课程的评价方式,丰富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校德育课程能真正成为直接影响校风学风与学生人品的一门重要课程。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在学校教育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强调全体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要认真选拔、配备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能为人表率、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教师担当班主任、品德课教师和少先队指导员,建立一支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并为他们创造进修提高的条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一支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5、努力构建有效的三结合德育网络。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校的教育要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培养,并到社会上去印证与再现。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的链,缺了任何一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因此在德育问题上,学校必须有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互动。
6、倡导德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在小学,品德是一门课程,但在人的一生中,品德却是整个人生乃至命运的一部分。淡化品德的课程特征,倡导德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于为学生接受。要走出道德教育实体化和成人化的误区,前者把德育从生活中,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为;后者把成人化标准不恰当地强加给孩子,这是不科学的。德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德育目标要求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高度的自治能力,增强道德体验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和升华。
7、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和资源开发。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表现自我,体验角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大胆进行思想沟通和相互交流,以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升华情感。要把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和学生一起成长,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可贵。如果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不冲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束缚,不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潜能和智慧,增强其主体意识的话,德育渗透很容易进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这样的德育必将是乏味的、无效的。
8、强调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德育工作最忌一曝十寒、断断续续,一个人的行为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影响性格,性格能决定命运,而这种影响与改变,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水,唯有不停地流动才有生命,一停下来,就是死水,德育工作亦如是。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绝不能抓抓放放,这样会在反复中麻木学生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