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英(桂林市东江小学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人格特点影响着一个人的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小学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人格问题多为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了解他们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问题。
【关键词】人格;行为问题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如果人格成长显著偏离正常,便会使其成了不良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偏离正常是由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先天遗传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而后天的影响常开始于幼年,在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
小学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偏离正常也许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进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根据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将小学生的人格偏离总结出以下几种类型。
1.自恋型
自恋型人格主要表现为,他们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甚至感觉是一种耻辱;总是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他们过分自信甚至自傲,对自己的才能过分夸大,希望受人特别关注,渴望得到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他们缺乏同情心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嫉妒心。
这类学生在生活中往往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他们平时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在与同龄人交往时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这类学生我们应让他们知道正确得到关注与赞美的方法是通过努力取得成绩,而不是通过调皮捣蛋;告诉他们对于自己应得的要靠自己来争取,对于那些别人通过努力的得到的不不应该嫉妒;引导他们抛弃自我中心观念,学会去爱别人,让他们知道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2.回避型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在面对挑战时大多采取回避态度或不知所措。他们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除了亲人之外,很少有好朋友或知心人;除非确定他们是受欢迎,一般是不会参与到他人事情之中的;他们做事行为退缩,对与那些需要人际交往的班级活动或工作他们会尽可能的逃避;心理自卑,在班会、郊游等场合总是一个人在一旁沉默不语,生怕说错、做错什么惹人笑话,他们总是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囧态;对于做一些普通的事情但又不在他们的常规之中的事时,他们就会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
这类学生大多性格较内向,他们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总是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极差。
我们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提高自我评价,这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对待这类同学要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告诉他们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多增加他们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3.依赖型
依赖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在没有得到他人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无助感,总是希望别人为自己作出的重要决定;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会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无独立性,再无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过度容忍,为讨好别人宁愿做自己不愿做甚至低下的事;在独处时会有不适和无助感,会选择逃避去避免孤独;经常会有被人遗弃的念头并因此而受到折磨;他们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这类学生深感自己软弱无助,自认渺小可怜,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他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能干,比自己有吸引力,总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无法离开父母自己生活,在儿童印象中父母能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所需要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他们所依赖的父母。这时后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鼓励子女依赖他们,不让他们学着独立,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
由于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而这类学生的父母对于学生的矫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不要过分的替他们做决定,要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做决定,让他们在做决定中找到自信,逐渐的建立他们的做决定的能力,从而摆脱过分依赖的人格。
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其个性和其社会性的发展。让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雷焕贵《“边缘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2]李遵清等《解析依赖性人格障碍》家庭医学2006年第19期.
[3]王艳娟《教育只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吗——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唐晓静等《浅述依赖型人格障碍》金田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