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高,山沟沟深,熬化了冰雪盼望个春。
铁打的汉子血性的女,山沟里野草上活个人!
随着汉子高亢、苍凉的呐喊,大幕慢慢拉开,大山远处,暗灰的岩石没有一丝绿色的山坡上,一群男人们背着硕大的木桶艰难向上跋涉着,近处,女人们手里高举着破旧的木桶和木盆如同雕塑般伫立,齐齐地望着天空飘下来的雪花儿,原来他们是在收雪,原来他们是那么渴望着雪水,原来他们那里极端的缺水。这是河北梆子现代戏《秀色》的开场,开篇,编导就用一种多时空、全景式的展现手法,交代了极度缺水的秀色村人的生存状态。
河北梆子现代戏《秀色》(陈家和编剧、马海燕导演)是根据中国著名作家铁凝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的是太行山深处一个极度缺水的秀色村打井找水的故事。展现的是秀色村民在人的尊严与生存发生冲突时的两难抉择和他们震慑人心的坚韧,弘扬了中华民族生命之顽强与牺牲奉献的壮烈精神。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纵观整个演出,感触最深的就是此剧的编导有着创新理念和更高更新的追求,在剧本结构上,打破了传统戏曲注重线性叙事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戏剧拖沓的情节,一切从人物着手,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在遵循戏曲美学的前提下,更深一步的加以借鉴话剧、歌剧、舞剧、电影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摒弃传统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强调突出演员表演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处理手法丰富,多种手段交织叠汇在一起,综合的表现燕赵文化意蕴:古朴而不张扬,却有着很强的张力。在一段段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中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给人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
整个舞美呈现大气、简约,完全是戏曲化的。一扇窗、一张凳、一个碾子,即交代了秀色村人们生活的艰辛与简陋,且通过演员的表演,达到环境无限变化,时空转换非常自由。时而太行山脉、时而秀色村、时而张二家、县水利局、打井场地等,服装造型具有太行山风骨,强调突出剧中人物的气质和神韵,那厚厚的、敦敦实实的粗布衣裳,从头到尾的褶皱里都透着一种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剧中主要人物张二家的,这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靠着吃百家饭长大的女人,一辈子生活在太行山脚下的秀色村,在这个祖祖辈辈缺水的穷村里和一个叫张二的男人苟活,但她身上却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品质:古朴、善良、隐忍、牺牲、执着,这个一根筋的女人,一辈子一件事一心为打井。因为她明白水是解决秀色村人生存的首要问题。当她知道打井队因为想女人了要走,强烈的生存意识告诉她应该怎样做,因为她是秀色人,为了秀色她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作打井的赌注,但同时作为一个女人,她又有着女人的贞洁、道德和尊严,想到这些,她犹豫、矛盾、无奈、痛苦,内心挣扎着。在展现这一场景时,舞台呈现运用了交织在一起的多种手法,在表现张二家的犹豫徘徊时,舞台全暗只用一束追光进行人物定位,强迫观众聚焦在她一人身上,仿佛打井队的去与留就全权重压在这个弱小的女人身上,在舞台全黑这种隐晦的表现手法下,随着光排长“张二不行了,熬不住了吧”、张二“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来”、盼水妻“就是为了水,也不能不要脸哪”的一声强似一声的画外音和疯婆子“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踉踉跄跄的过场,这个女人的心理瞬间放大,既无奈、自觉羞耻但又不得不献身的焦灼情绪与矛盾心态展露无遗,当最后终于决定豁出去,为改变秀色那实不堪忍受的生存条件做最后一次的努力,舞台是这样处理的,张二家摘下围巾掷于地上猛地转身,黑暗把张二家的吞没,强烈的点光照在张二家围巾那一抹红上,这时高亢、苍凉的主题歌突起“太行山高山沟沟深,山沟里野草上活个人”。这一幕的处理充满了悲壮意味,令人心中百味杂陈,摒除了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伦理观念,凸现了隐含其间的崇高精神。无不为张二家此时此地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令人敬佩!
这个女人,在第一次打井无果后,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奔波在寻找打井队上。舞台是这样呈现的。在合唱声中,前表演区是秀色村民失望而无助的群体雕塑,后区大山远处的山坡上,随着女声独唱的强起音乐“盼望没断过,心儿没死过,奔波没停过,渴求没止过。腿脚没歇过,艰辛没怕过,二十年就是这样过,野草依旧满山坡。”风声雨声里一束强光中,张二家的拄着木棍在崎岖的山路上弯腰驼背艰难的跋涉,风把她吹倒,爬起来继续前进,再吹倒,再爬起……,二十年将希望与失望不断的驮回家中。这一场面的设置和铺陈,通过声、光、电这一系列现代包装手段,使人们感受到了张二家的这个女人倔强又倔强,坚强又坚强!充分的表现了张二家二十年来一直不曾停歇的脚步,无不令人对眼前这个顽强而执着、把全部精力和血汗都倾注在打井找水上的女人肃然起敬。紧接着一声画外音“张品,快走啊”,前表演区点光渐起,张二家的女儿张品出现,时间过去了二十年,时空转换干净利落、非常流畅。
为了突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在处理张二后事时,编导并没有用过多的语言与哭诉,而是更多的运用音乐、道具、灯光等手段进行情绪氛围的营造和烘托。随着主题音乐点光起,满头白发的张二家把张二生前用过的拐杖紧紧地抱在怀里,如同雕塑般木木的坐在碾子上,这时徐徐降下的白色的幕布如同一把利剑刺入每一个人的心房,无不令人感慨,这个不幸的女人,失去贞洁的同时,连丈夫也要弃他而去,这时运用的点光,让人感到彻骨寒冷,创造了形单影只、孤单绝望的情绪氛围,非常符合人物内心无言的苦涩,情感就在她抬头仰望、撕扯白布的那一瞬间爆发了,她什么都没有了,不,她看到了张品,她的女儿,与张二共同生命的延续,这个唯一让她饱受磨难而坚持活下来的精神支柱,她的希望!寄托着改变命运的希望!她默默的为女儿系情郎的凄凉景象。
再如江苏民歌《孟姜女》:
1.春季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别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家女丈夫去造长城。
2.夏季里来热难当,蚊子叮在奴身上,宁愿叮奴千口血,莫叮我夫万喜良。
3.秋季里来菊花黄,丈夫一去信渺茫,终朝思夫千万遍,深夜不宿我泪两行。
4.冬季里来雪花飞,孟姜女千里来送寒衣,途中受尽千般苦,但愿夫妻再两相依。
充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孟姜女在丈夫从军修长城的一年中,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与丈夫的相见;不远万里寻夫送寒衣。当知道丈夫已葬长城下,悲恸欲绝,感天动地,哭倒长城。即使这些爱情歌曲幽怨缠绵,但也给听者带来一些别样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审美感受。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感受到,各地的民歌都有各地的特点。词的内容上不管是以讲故事为主,还是以物抒情也好,讲述的都是本地区的故事,借本地区所固有的景物来抒怀。作曲上更带有强烈的地区特点。通过这些地区的爱情歌曲,让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各地区的民俗、生活等等,从中感受到各地区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加强了了解,推动了交流。从某种意义上来,也加强了各地区的团结,向着和谐社会不断努力。
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同,国外表达爱情的歌曲也是绚丽多彩、百花争艳。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1.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而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
2.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水面映着银色月光;一阵轻风,一阵歌声,多么幽静的晚上。
3.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着我不作声?我想对你讲,但又难为情,多少话儿留在心上。
4.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它描述的是:对清风、明月、微波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安谧迷人的夜景,通过此景抒写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却又不敢启齿的爱情,淡淡几句,就表达了初恋者羞涩的神态。但在某种意义上,正如程康平、程秀芳在《外国音乐名作快读》中说的那样:“它的内涵在传唱过程中,已不是单纯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这就使这首爱情歌曲富有一种崇高美,令人赞叹!令人难忘!
而意大利著名歌曲《我的太阳》中的爱情,更让人为之震撼。词作家卡普鲁把爱人的笑容比作“我的太阳”,又以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的爱情。而曲作家卡普阿,把词的前半部分谱写成富于歌唱的曲调,来赞美灿烂的阳光、晴空,后半部分以高音区的奔放热情,倾诉对爱人的爱慕感情。尤其加上声音有“金属般”美称的帕瓦罗蒂的精彩演唱,后面的“啊,太阳,我的太阳”及最后的HiC就更加让人感到太阳光的穿透力,为这份太阳而感动、倾倒。爱情歌曲的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得到升华。可见不需要什么“海誓山盟”,一段简单的描绘,一段含蓄的表白,甚至是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就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美的联想与遐思,带来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改革开放至今,由起初港台歌曲的传唱到现在流行通俗歌曲的家喻户晓,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几乎占据的整个流行音乐的市场,百分之八十的歌曲都在为爱情歌唱。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开阔,表达爱情的方式自然就会有所改变。同样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在诉说自己《粉红色的回忆》,他会把这份爱羞涩的写在日记里,洒脱的让它成为永远的“回忆”。而不是把它放在一个“荷包”里,“一件寒衣”里,或什么信物里表达自己的爱,送给远方的情郎,坚贞不渝的守着这份爱和期盼。即使“佳人”《在水一方》,但此时的草,此时的雾,此时的水,已不像《走西口》《孟姜女》那样的磅礴,所以尽管几百次的“逆流而上”,也不会有“黄河”的水来的汹涌澎湃。一个时代成就一个时代的爱情歌曲,爱情的表达方式一定要随着时代变化,否则其中的美,就会难以表现,让人迷茫。
“死了都要爱”,“没有你我怎样活得下去”,“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爱和这样的比喻虽然很直白,但它们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爱意,唤起了人们对爱的追求。当然也不乏有一些不健康、低级趣味的爱情歌曲出现,让人意志消沉,沉迷于世,再加上歌手的个人素质不高,表演不切实际,过于轻浮,使得人们心中向往的爱情被搞得面目皆非。但爱情的主流还是好的,几个不和谐的音符改变不了爱情歌曲的美。当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要让自己的太阳光芒四射,还要让这光芒温暖、哺育每一位需要这份爱的人,这样健康的爱情歌曲才会永远美丽绽放。愿爱情歌曲青春永驻!永远美丽!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何乾三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2月
[2]《外国音乐名作快读》陈康平程秀芳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3]《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
[4]《365首中国古今名曲欣赏》贺锡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月
[5]《民歌老歌大家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6]《中国音乐名作快读》韩万斋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