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技校学生数学兴趣的几点建议

/ 1

激发技校学生数学兴趣的几点建议

葛志英

葛志英(山东寿光技工学校山东寿光262700)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各高校大规模扩招,技工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差。技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都较低,数学课更是他们课程弱势中的弱势;而技校课程安排又增加了专业课程而减少了数学课程学时,学生普遍厌学不求上进。为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本身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安排上,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练习时间与练习次数都很少,因此学生很容易就放弃了对数学继续学习的信念。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制定学习目标,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每当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和以前数学考试的得失,确定出该学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并以确定的目标为依据,制定出新学期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2.帮助解题成功,强化数学兴趣。

数学练习,一方面是对数学基本知识的一个巩固,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解答一定难度的数学题,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会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这种强烈欲望是一种内部动机,教师一方面要在解题方法上作出概括性的指导总结,另一方面还应利用课外辅导时间,对于学生普遍感到较难的具体题目,在解题思路上给予适时引导,使他们渡过解题中的难关。

3.开展学习竞争,全面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适度的学习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课堂提问、板演,还是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教师都要渗入竞争机制,解答正确的及时予以表扬,并提出更高希望;也可以把学生分组,提出问题让各个小组分别解答,然后给每个小组评分,得分最高的给予表扬(对于2010级数控班的分组,各个小组之间就存在这样的竞争机制,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不同程度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能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端正学生的就业和从业观念

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职业指导教育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日趋成熟,学校要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再者,技校教师要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可从三个方面进行:(1)提供科学的职业指导理论;(2)体现最新的职业、就业理念;(3)要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技校职业指导要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体验职业和选择职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国外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一是职业指导的目标个性化;二是职业指导的内容综合化;三是职业指导的途径网络化;四是职业指导的方法多样化;五是职业指导的管理规范化。

2.就业形势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根本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更何况技校毕业生。而且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逐渐增加的,随着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导致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再过两、三年,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将会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都将给技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更严峻的考验。所以技校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了解职业、了解自己开始,根据就业形势训练求职能力,培养创业意识;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

3.创业教育

一方面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大而言之因为世界要发展,人类要生存,创造财富、创造业绩、创造人生都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需要以教育为重要手段,培养人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提高创造才能;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使毕业生在观念和能力上、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上、更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问题上,为毕业生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经济发展现有的宽松的政策环境,创造业绩,大有作为。

数学不仅是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及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而且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个人智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也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中处处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在方方面面的应用也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只有具备了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才能在他们未来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中有所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