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实力的重要表现,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重庆市北碚区自发展以来,具有其他区域无可比拟的科技竞争优势,但其综合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之路仍面临诸多障碍与困扰。本文在分析重庆市北碚区目前科技竞争力水平的基础上,分析该区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北碚区的科技竞争力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北碚区;科技竞争力;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北碚区,重庆九大主城之一,自1996年被国家划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以来,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技发展战略,并在“十一五”期间编制了北碚区的科技发展规划。
北碚区具有独特的科技资源和优势,但长期以来科技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如何加强北碚区的科技竞争建设,以提高科技竞争力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值得深思。
一.北碚区科技竞争力水平现状
一个区域的科技竞争力是区域发展的结果,集结了一个区域的科技成效、人才、财务、信息以及科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因素。
北碚区作为九大主城之一,具有“重庆后花园”、“嘉陵江畔的明珠”等美誉。区内的教育文化和科研基础良好,有211院校西南大学、综合师范院校重庆师范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还有若干中等职校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其中西南大学的专职科研人员、教授博士等师资力量雄厚,该区还有中科院等三方合办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材料研究院、两江半导体研究院等科学研究机构。目前北碚还加快了产业转型的步伐,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奋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此外,北碚独具特色的地理特征及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内具有缙云山、金刀峡、北温泉、金果园生态旅游区等自然景点,还有老舍故居、梁实秋故居、复旦大学旧址等人文历史景点,这无疑是北碚发展第三产业的又一优势。值得一提的还有北碚的农业科研优势,有以西南大学为依托的西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重庆市蚕业产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是西南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无可比拟的。
近些年来,北碚区的综合科技竞争力水平在全市38个区县的排位总体靠前,部分指标的排位较为理想,如R&D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万人发明和专利的拥有量等具体指标在全市的排位。区域的科技竞争力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阻碍,如科研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效率严重低下、民众科技意识薄弱等,诸多不良因素导致北碚区的科技竞争力提升进程缓慢。因此,诊断北碚区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剖析,是当务之急。
二.问题诊断
(一)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力仍显不足
北碚区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受两大因素制约,一是区域内部的企业资源。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北碚的半壁江山,其中的民营小企业可谓铺天盖地。相对大企业而言,区内的大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四难”的局面:资信等级低、融资难;资源有限,企业自身建设科研平台难;能力不足,获取外部信息难;传统员工技术水平低,适应企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发展难。二是区域的产业升级。近年来,北碚加快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提档升级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还未在北碚站稳脚跟。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企业,是地区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企业,其自身的高度创新性是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北碚高新技术产业的提档:未能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力、未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带头示范作用。
(二)区域的科技创新协同性欠佳
北碚区科技研发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性欠佳体现两个方面:校地企(学校、地方、企业三方)的科研创新协同性欠佳,产学研(科研、教育、生产)的科研创新协同性欠佳。
制约校地企合作的因素主要是缺乏校地企三方的知识共享平台,以及促进三方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缺乏共享的知识平台,三方之间未充分了解科研知识、科研人员以及拥有的科研设备等,进一步导致对协同创新的怀疑与不信任。同时缺少促进协同合作科技研发的机制体制,导致协同合作科技研发过程中的保障缺位与暂时性。
产学研科研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模式,通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各合作主体追求的目标、利益各异,关系较为复杂。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经济利益,企业协作过程中对经济支出的保留与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的缺位,难以保证资金连续有力的投入,进一步导致协同合作无法深入。同时主体本身的利益诉求,合作交流信息和资源可能有所保留,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信息不对称、科研成果归属难等问题在所难免。
(三)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难
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既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要达成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将科技研发成果投入市场、产生效益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合作层次不深、停留在较低层次;前期的市场调查不充分,科研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出现断层现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难的背后,实际上是机制体制的无形围拦。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成果归属办法、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合作后期滋生矛盾、产生冲突等。导致产学研内部缺乏合作动力,科技成果转化难上加难。
(四)科技人才资源不足,民众科技意识不高
科技人才资源缺乏,民众科技意识不高是影响重庆北碚区综合科技竞争力重要的“人”的因素。北碚区的科研基础良好,但科技人才对外引进方式单一,没有健全企业人才挖掘和引进机制,区内的中小型企业对科技人才的贡献率低。区域的教育文化优势发挥不充分。高校是孕育未来科技人才的摇篮,是科技知识输入的重要基地,将高校建设成为创新能力高、人才吸引力强的“宝地”,北碚区还需要不断探索。
科技意识是社会意识在科技领域上的反映,是人们对科技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民众的科技意识很大程度局限于对科技知识的基本认知,对科技政策法规的关注也只是“蜻蜓点水”。民众自身的科技意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科技意识宣传不到位、没有有效的与之配备的系列科技活动等,都是知识民众科技意识薄弱的原因。
(五)经济发展有待可持续
污染和耗能是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北碚在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形成了一个种类丰富、系统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其中以仪表仪器制造、汽车摩托、生物制造、资源加工等为主导。工业作为传统的第二产业,对北碚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工业发展带来的能耗与污染。近年来,衡量北碚综合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低碳经济发展与效率”在全市的排位靠后。影响北碚区的综合科技竞争力在全市排位的因素指标中,“低碳经济发展与效率”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指标,北碚的污水排放、空气质量等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对策建议
(一)立足产业优势,整合科技资源,打造科技北碚
首先充分发挥北碚中小型企业的半壁江山之势,积极培育中小型企业创新主体。政府应制定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加大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鼓励,保证中小型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成为中小型企业“走出去”的“帮手”,创造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环境,推进中小型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全球化。其次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高校、科研院校等多方合作,加快北碚西南大学重点实验室、仪表仪器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产学研深入合作。最后立足区域机器人、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引进步伐。
(二)打造科技高端人才队伍
1.完善人才政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在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政府要全面考虑人才迁入涉及的户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教育等基本问题,在提供安家补助、帮助家属就业、解决子女教育、完备医疗保险、提供个人职业深造培训等多方面提供配套措施。同时,针对政策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进行政策创新,降低人才流动率,全力引进研发、互联网、金融等多领域人才。
2.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高端人力资源是企业主要的生产力,人力激励必要政府和企业同时努力。政府要加大人才研究工作的经费补贴力度、完善现行的人才激励制度以及激励分配制度,提高人才激励政策的针对性、多样性,营造人才所需的社会工作环境。兼顾人才的实际物质报酬和精神薪酬,企业要设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不仅要将目光放在人才的实际产出,还要切实了解人才的精神需求,提工作满意度,降低人才离职率,将人才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统一起来,实现企业和人才共赢。
3.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形成高校人才凝聚力
弥补高端人才的缺口需要内外结合,不仅人才要外部引进,还要具有内部的人才资源储备。高校是人才聚宝盆,如何优化资源加强高校建设,使其成为具备较高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吸引力的高校,从而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才聚集地。北碚区科技发展要积极对接北碚区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优质资源,承接一流高校到北碚区“安家”办学。加快推进北碚各高校教育协同发展以及北碚区教育规划建设工作,高校政府之间形成深度开展交流合作的联络机制,建立良好的人事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教育部门和政法要加大高校的基础设施、教师、实验场地等资源投入,保障人才成长的工作待遇和环境。
(三)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近几年高校教育的热点话题。随着高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与能力,高端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创新了高校教育模式,以实现高校教育目标和人才与市场匹配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高端技术、企业效益为结合点,培养实践创新人才。北碚高校和教育机构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邀请合作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发研究课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产出进程,提高高端人才专业知识技能。
(四)推进科研成果落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难的背后,是机制体制的无形围堵。促进科研转化首先要政策保障,政府与科研机构、校企积极联系与沟通合作,去除妨碍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围墙;国家通过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工作,给予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津贴福利,减轻科研负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其次是构建优质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通平台集市场、科研、投资为一体,通过平台为科研结果去向提供路径选择。最后需要科学全面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捍卫科研成果,同时要兼顾科研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
(五)提高区域科技意识
民众科技意识薄弱,是制约北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民众的科技意识,加强民众的科学素养,发挥科技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迫在眉睫。科技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是人们对科技意识普遍的传统认知,完备成熟的科技意识还包括人们对科技成果、科技产出认知,对科技活动、科技成果的喜爱偏好以及使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实践的自觉性。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相结合:出台政策文件,凸显科技意识的重要地位;开展区域“科学扫盲”运动,强化科技意识,让科技知识、科技理念深入人心;联合媒体机构,通过视频、广播、电视等传媒途径传递科学常识、传达最新科学信息和科技成果,让科技“形影不离”;利用区域的教育资源和高校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举办“科技走进校园”、“科技指引产业发展”等活动,彰显科技魅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六)实现经济低碳发展,实力打造重庆后花园——北碚
首先,政策扶持,“留住”战略新兴企业。近年来,北碚积极引入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目前已形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根据不同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政府要针对不同产业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文件,提高政策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积极淘汰重污染和高耗能企业。第二,开发清洁能源,生成引进低碳技术。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开发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比重,同时研发引进清洁技术、废弃废水等低碳技术,实现经济和生产的良好循环。第三,制定企业排污耗能标准,引导企业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君.重庆市北碚区科技资源配置研究[D].西南大学,2006.
[2]李业丰.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D].大连理工大学,2012.
[3]王文婷.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4]张楠,王颖.雄安新区高端人才引进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5):1-2.
[5]李建忠,孙月发.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2):108-111.
[6]唐咏诗.重庆北碚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研究[A].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10:4.
[7]张梨花.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8(18):14-15.
[8]张梦俐,谢宇婷.创新住房政策支持人才强市的思考与建议——以重庆市为例[J].工程经济,2018,28(09):60-62.
[9]李冬.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17(36):198+200.
[10]高杨帆.科技意识略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9):119-120.DOI:10.3969/j.issn.1001-7348.2001.09.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