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升农村教育扶贫实效性措施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1

探索提升农村教育扶贫实效性措施浅谈

汪文才鄢靖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初级中学445501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被下派到一个重点贫困村参与驻村扶贫工作。通过近两年的扶贫工作和对农村的深入了解,深刻的认识到思想愚昧、文化缺失、就业能力不足等现状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发展教育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要帮助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脱贫,使贫困不再代际相传,最行之有效的脱贫措施应该是教育扶贫。通过教育扶贫,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学习成长,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还可以帮助青壮年劳动力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多渠道就业。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和思考,要进一步发挥教育扶贫的关键作用,提高教育扶贫的重要实效,以更好地解决好农村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和对劳动力的实用技能培训工作,更大地鼓舞志气和信心,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必须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一、科学优化识别标准

当前对贫困学生的识别主要从贫困户经济收入角度进行,但不同家庭的致贫原因对家庭贫困的绝对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两户贫困户,家庭均为3口人,其中一户因交通不便而致贫,有两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另一户因残致贫,父母均有不同程度残疾或疾病,但对这两户采取的资助标准确是一样的。因此,仅仅用收入单方面来识别贫困标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还应结合学生家庭的可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识别后再采取针对性资助措施,改进以户扶贫“一刀切”的单一模式。

二、不断完善资助政策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项资助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做到政策落实无遗漏。同时还应着重研究和完善教育资助细则,对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学生,采取不同的资助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资助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精准资助。国内不同区域教育资助政策精准衔接,做到在全国范围内政策一致、标准统一。

三、逐步提高资助标准

国家对教育事业虽已重金投入,但当前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是很高,帮扶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资助标准,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覆盖面,进一步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

四、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扶贫工作不仅需政府的统筹规划,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协同攻坚。应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建立教育资助慈善基金,进一步保障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

五、建立家校共教机制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建立家校共教机制。广泛开展家访活动,全面了解贫困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生产、生活等情况,形成班主任、科任教师与学生的结对帮扶关系,制定帮扶计划,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

六、高度关注学生心理

对农村贫困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除了在经济上要大力资助,还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需对校内贫困学生在家庭、经济、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建立系统性的关爱体系。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关注困难学生心理状态,多途径组织各种励志阳光且富有爱心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好学、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学费低、门槛低、专业广等教育优势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现多途径、宽口径就业的就业优势。积极引导农村青年和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实用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八、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充分统筹整合教育、农业、扶贫、劳动、科技等部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帮助村民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升本领,培养更多的“大户”和“能人”,发挥脱贫致富辐射引领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