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安福中学343200
摘要:我国教育提倡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即“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其中的“体”是指要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养成良好运动锻炼的习惯,所以提高学生体育积极性,对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高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体育积极性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生体育意识能力培养
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人体有很多好处,例如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同时也能为将来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高中时期,因为高考的压力,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会牺牲一部分体育课,但是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目前的我国教育中越来越看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现代高中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导致高中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的因素
1.高中时期学业压力较大。
高中是一个敏感又特殊的学生时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关乎“人生方向”的高考就在眼前,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很大的压力,自己内心也想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走好每一步。高考主要是对于基础学科,如“语数外、政史地”等学科的考试,所以大部分学生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这样的学科上面,而且课余时间高中生更多用于补习功课。这样严峻的学业压力造成了学生精神压力很大,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加体育活动。
2.学校对于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高中学校不同于初中和小学,虽然部分高中都明白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但面对各种学业压力、升学压力、高考成绩、家长期盼等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也都不是非常重视体育活动。学生自身也不是特别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在很多高中体育课上,体育条件相对简陋,体育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体育课程还经常由于各种原因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学生的身体无法得到充分地锻炼。长此以往的态度养成了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忽视,学生也慢慢丧失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体育课程组织有待完善。
在每一所高中都设置有体育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现行体育教育中还有不足的地方,致使高中体育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首先是体育课程都要为其他“主科”提供方便,很多主课经常会因为自身课时不够用而占用体育课,体育课程本来时间就比较紧张,这样的情况还导致体育课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参加活动,也没有时间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教育课程。
二、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1.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随着社会大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文化课上,在体育课上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爱好。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女学生体育运动课程,现在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到各种资料和信息,学生能对自己的喜好有更多的选择,老师要充分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想法。例如:之前网上很有热度的健美操、网红踢毽子、网红跳绳,这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兴趣点,老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将这些运动作为开启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敲门砖”。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一个学校中,应该有“读书声”,也应该有“跑步声”,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加强锻炼。在学校的宣传上要加大对体育运动的正能量导向,让学生了解适量的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体有很多好处。在开展体育活动中,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首先是要调动集体的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身心愉悦,放松了心情才能放下心里包袱真正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3.构建适合学生的体育教育体系。
在高中体育课堂上,要更多地设置适合学生参与进来的一些体育活动,比如排球、羽毛球、慢跑、跳绳,这样的运动比较缓慢,学生可以自行调节运动强度。如果在课程中强制设置了大强度,或对抗性强的运动,首先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有排斥感,就算勉强完成也会造成心理阴影,对于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不利。在设置体育课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体质和心理诉求,逐渐引导和试探性地增加运动量,缓慢养成爱运动的习惯。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同时发育和波动的年纪,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育锻炼,对于高中学生体育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根据其现状和心态进行分析和研究,积极调整策略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拥有一个好身体才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最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本着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理念,探索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相应策略。
参考文献
[1]余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72。
[2]肖永杰高中体育如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J].魅力中国,2018,(52):80。
[3]孙晓东姜俊巧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5):53-54。
[4]邓铁合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