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的心理干预与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的心理干预与效果分析

白净1李亮2吴文娟1李慧君3马海芳1赵丹

1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河北省邯郸市056000;

2磁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北省邯郸市056599;3邯郸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河北省邯郸市056006

摘要:目的:研究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的心理干预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70例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组。传统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心理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就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和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护理服务满意度、心律失常发作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心理护理组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心理护理组心律失常发作改善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之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护理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的心理干预与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心理干预;效果

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在临床上发病率高,焦虑症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患者的治疗不仅需注重药物治疗,还需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干预[1]。本研究探讨了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的心理干预与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70例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组。传统护理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3岁-77岁,平均58.64±2.17岁。心理护理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1岁-77岁,平均58.45±2.35岁。

两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传统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心理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和患者每天交谈,倾听患者诉说,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其充分表露心声,发泄不良情绪,放松身心,并努力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及心理特点,予以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如音乐疗法、深呼吸等,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利用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以此确保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顺利完成。(3)日常心理护理。日常中关心患者生活情况,鼓励患者合理膳食、规范生活行为和适当运动,注意戒烟限酒和劳逸结合。(4)疾病教育。对患者介绍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说明焦虑情绪对诱发心律失常的不良影响,鼓励患者自我调节焦虑情绪,指导患者重新认识疾病,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复发[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和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护理服务满意度、心律失常发作改善率。

显著改善:心律失常基本消失,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少大于80%;改善: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少大于50%;无效: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3]。

1.4统计学处理

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和计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检验结果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心理护理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

3讨论

多数心律失常患者疾病诱因在于精神、心理紧张,焦虑可引起心血管功能改变,多数患者焦虑是出于对完美的追求,且性格多有敏感多疑的情况,在焦虑情绪的作用下可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激活,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导致心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加,加重心肌缺血和诱发心律失常[4-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控制焦虑情绪状态,调动心理积极作用,提供有效的宣泄情绪和发泄途径,消除患者心理敏感性,缓解焦虑心理,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血供和减少心肌耗氧耗能,减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刺激,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对预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6-8]。

本研究中,传统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心理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组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心理护理组心律失常发作改善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之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护理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

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的心理干预与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姚艳敏,宋巧凤等.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因子心律失常及SAS评分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11):1742-1744.

[2]杨建平,吕贵文,雷益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的静息态MRI低频振幅分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7,14(8):472-475.

[3]李银花.辨证施护对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及焦虑发生的效果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6,29(2):131-133.

[4]刘景,陈俊婷,周佳莉等.连续性干预护理在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6,38(5):742-745.

[5]俸永红,李大严,吴良娃等.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72-175.

[6]曲春艳,曲秀芬.焦虑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4):109-112.

[7]计秀玲.伴发抑郁、焦虑的心律失常患者睡眠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130-131.

[8]汤小俐,郑海荣,金军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MRS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3):422-425.

注:基金编号:河北省卫生厅青年科技课题1020140457

【作者信息简介】白净,女,1979-08-26,河北省邯郸市,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心血管电生理方向的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刘红,女,1968-2,山东省阳谷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