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贝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超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被重视,在大中城市的建设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与城市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态。本文简要阐述了某工程项目设计的条件与难点,对其功能布局与竖向交通动线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景观与里面设计出发构想出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设计;布局
前言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对建筑功能和空间要求的提高,超高层建筑逐渐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大舞台,它是现代城市中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和语言,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在大中城市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缓解了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建筑群中所具有的标志性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依据当下实际状况,对超高层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1.项目设计条件
某广场地处建筑高度206m,由五星级酒店和写字楼叠建组成。基地东西长约96m,南北长84m。
规划条件中,用地面积6395m2,用地狭小且不规则,容积率14.5,建筑密度50%,其中主楼密度35%,停车数不少于450个,基地北偏东侧现有7层的住宅楼,必须满足其日照和退距方面的要求,这些条件极大的制约了项目的随意性。
某集团是一个汇集酒店运营、商业和住宅、开发、文旅产业等经营的企业集团,在本项目中,他们希望建设一个超五星级标准的酒店和写字楼,同时,也希望作为一个21世纪成都市的超高层大楼,在经济性及合理性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有视觉冲击性的地标性建筑。
2.设计难点
什么样的建筑形体能够形成这个城市独特的标志性?怎样才能在如此狭小的地块上摆下如此高容积率的建筑?什么样的建筑布置最少的影响东北向的住宅日照?如何解决多功能的超高层建筑竖向交通高效要求和占用空间多的矛盾?如何解决不规则小地块地下停车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都是设计的难点。
3.建筑意象
项目所在地的东大街是成都的城市核心区,周边新旧建筑林立,形态各异,色彩繁杂,要在这样的城市心态背景下形成新的地标,我们认为唯有现代简洁的形体和通透明快的材料表达才能脱颖而出,取得卓越不凡的视觉冲击效果。
对项目的形体灵感来源于成都三星堆的出土文物———玉璋。玉璋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礼器,既是古人祭天、拜日、祈年等的礼器,还是权利和尊贵社会地位的象征。结合玉璋的文脉延伸及体态暗示,给城市空间造成富有冲击力的视觉震撼,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焦点建筑(图1)。在平面和立面造型上大量运用弧线,结合200m高度形成舒展的体态,塔楼不受裙楼阻隔,有力地直接落到地面,高度和弧线的完美结合在本地区大量的方正建筑群中脱颖而出,逐渐演变成气势恢宏、划时代的地标性建筑。
图1玉璋
我们选择的橄榄型的主体塔楼,利用基地的不规则形状,长轴与东西向成54°夹角,巧妙地对角线布置塔楼,这样的布置建筑北面的日照阴影区面积是最小的,少量的日照阴影在北面学校操场边而没有遮挡东北面的住宅;同时这样的平面可使自身的日照情况非常良好,基本达到全日照。
区域规划上,对于城市主立面的东大街来说,建筑正好和基地西边的新世纪塔楼形成和谐的半围合形态,形成一个怡人的城市街区节点,展现出一种欢迎的姿态。同时,结合技术管理规定的退界要求,建筑自身更具有完整的180°的超宽景观视角,使大街的城市景观尽收眼底(图2)。
图2总图
4.功能布局
塔楼将办公、酒店及配套功能垂直结合在一个单独的200m高度标志体形当中。由5层的地下室,1~7楼的入口大厅、会议及餐饮,8~31楼的低区及高区甲级办公,33~47楼的五星级酒店等4个部分组成。功能布局设计强调“高效性”和“经济性”,可以适应五星级酒店标准间、甲级办公写字楼等多种使用形式,其功能位置分布、面积大小也可以随市场的需要弹性调整。
4.1首层与裙房设计
首层为各功能的入口门厅。在一楼临东大街西侧设置了办公大堂,层高设计为9m,体现气派的办公大楼入口形象,同时在东大街一侧形成良好的城市入口形象。北侧则设置了酒店、会议、餐厅的入口大厅,不仅将这三个性质相近功能整合一起,同时与办公大厅各自独立运作不互相干扰(图3)。
图3办公大堂
将酒店门厅的入口处抬高3m,这样做是为地下一楼的卸货区提供足够的卸货高度,也缩短进入地下一层的坡道长度,同时将酒店的入口流线与地下室的机动车流线分隔开来。在办公大堂的东侧利用8m的层高设置了两层的银行营业厅及咖啡厅等商业配套设施,来服务本大楼及周边的客户,扩展了东大街一侧的商业价值。东大街东侧为酒店、会议、餐厅的主要人流入口,同时商务会所由此进入,与酒店大厅间有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区隔,满足不同时段的使用需求。
裙房的二层为会议中心,包含数个大小不同的会议室及一个多功能厅。多功能厅的层高为11m,可容纳440人同时举行会议或婚宴。同时设置的分隔门也可将宴会厅分为一个小型多功能厅及大会议室,以满足不同规模的需要。3层为KTV,4层为大宴会厅及风味餐厅。5层为餐厅包房,6层及7层分别为会所及大健身房,提供商务人士放松的环境。
4.2甲级写字楼
办公层区分为8~15楼的低区办公和17~31楼的高区办公,分别由4部、5部电梯从办公大堂到达各分区所属的办公层。利用群控系统,使电梯运行智能化,使乘客等待时间缩短,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各办公楼层的核心筒内的功能配置充分利用空间,在当层利用别的分区电梯不停时,有效地利用其电梯厅作为洗手间或其他用途。
外幕墙到核心筒近12m深无柱的长跨距出租空间,满足甲级办公的标准,方便分割成单一或者多个租户使用。4.1m的办公层高保证了甲级写字楼的舒适性,2.7m的吊顶高度加上通透的玻璃幕墙提供了办公良好的自然采光。1.4m的吊顶高度及15cm高的架高地板满足通讯及网络的系统分布,同时也保证了高效的中央空调系统合理地布置到各个位置(图4)。
图4写字楼平面
4.3五星级酒店
33层的明宇豪雅酒店“空中大厅”结合了景观台的特点,在办理入住手续的同时,能享受位于143m高的成都市风貌,不仅提升了本项目五星级酒店的档次,非同寻常的视觉感受形成本项目产品与其它酒店的差异性。350m2的全日餐厅提供三餐及客服点餐服务。34楼的两个主题餐厅提供客人风味美食的同时,180°的城市景观也尽收眼底。34楼SPA和健身中心,提供商务人士放松的环境(图5)。
图5酒店空中大堂
酒店拥有318间客房,设计不同房型以满足不同需要。34~47楼的客房层提供大床标间、双床标间、豪华套房等房型。标准间开间5.1m,进深9.4m,套内面积达到了42m2,尽显豪华和舒适。总统套房设在47层,200m高的城市景观一览无遗(图6)。
4.4避难层
每15层我们设置了避难层,提供高层逃生及消防使用。根据结构设计和计算模型的要求,在避难层设置伸臂桁架加强层,满足结构图刚度的需求,同时也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影响最小。避难层多余的空间在满足消防的需求外,可使用做为设备及酒店后勤设备等。
4.5地下室
由于基地面积小而且不规则,在地下室的设计中,如何提高停车经济性是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设计时创造性地使用了坡道式停车方式,围绕核心筒顺时针向下环绕,坡道与车位融合,从地下1层到地下5层全部采用小于5°的坡道,这样的设计比普通平层车库增加了30%的停车数量,极大提高了停车效率,机动车停车位有450辆以上,完全满足整个项目的停车需要。
地下1层主要为卸货区、非机动车库及酒店的后勤部门,地下2~5层主要为机动车库和设备用房。
(b)酒店客房
图6酒店
5.竖向交通动线设计
对多功能业态的超高层建筑,电梯的合理性与高效性是设计研究的重点。在这个橄榄形的核心筒内核中惊人的布置了22台组电梯,通过三个分区设计,提高了电梯的使用效率。同时高区客房的内部电梯与低区办公电梯采取叠合设置,高低办公区卫生间互相借用前室空间,节约了大量的使用空间。
5.1办公流线
办公入口大堂正对东大街,面对市中心结合整个东大街及东西两侧地铁站的商业人流方向。9m通高的大堂气派轻盈、光线充足,形成了整个塔楼的形象入口。进入大堂后,低区办公和高区办公的候梯厅完全独立,方便分流人群到达各自所在楼层。前台管制进出,同时设计刷卡出入,方便管理。大厅内设有楼梯连通北侧酒店大厅。
5.2酒店、会议、餐饮流线
酒店、会议、餐饮入口布置在用地北侧的酒店专用机动车道上,利用此入口处地下室底板的抬高2m,将酒店的机动车流线和去地下室的机动车流线完全分开。进入门厅后通过3台高速直达电梯直接到达33层酒店大堂,这里设有大堂接待、商务中心、大堂酒吧及餐厅,通过专用楼梯向下到达34层、33层的餐饮和健身中心。通过3台专用客房电梯向上到达各层酒店客房层。在低区办公的15层设有转乘厅,可在此转换到酒店大厅,方便办公区内的人流转换,来使用酒店的餐厅设施。会议中心及餐饮可经由大厅4台电梯到达。商务会所由东大街东侧大厅进入后,搭乘专用电梯直达。
5.3机动车、卸货流线
地下1层为酒店后勤区和卸货区。办公和酒店分别用专用货梯为各自的后勤区提供服务。其他机动车则停放在地下2~5层的机动车停放处。
6.景观设计构想
弧形体量在基地上斜角布置形成一个广场,为东大街上创造另一个都市开放空间。放射状的地面分割图案,配合低矮的灌木及四季花卉的植栽,将塔楼的几何造型充分反映在绿化景观上。东大街东侧及北侧入口外,分别设计了能反映建筑意向的喷水池及绿化,来营造酒店入口的氛围及气势。
7.立面设计构想
外观设计上,简洁的立面分割,流畅的线条,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貌;通过LOW-E玻璃幕墙单元间进退之间产生的光影效果,形成外墙的机理效果,丰富了外立面的层次感,创造城市的新形象。同时在不影响经济性上,利用框架造型结构与塔身结合,强化建造标志性外观。外墙使用单元式幕墙系统来保证安装的品质。蓝灰色LOW-E中空玻璃的使用,使此外墙具有极为优良的节能性,节能性体现在其对阳光热辐射的遮蔽性———隔热性,对暖气外泄的阻挡———保温性两方面,使得整栋大厦的节能性有了充分的保证。
8.结构
设计重点该项目高度206m,形体特殊,平面呈橄榄形,X、Y向核心筒刚度相差很大,结合避难层和建筑造型的设计,采用在避难层设置伸臂桁架加强层,Y向边跨设置斜撑等措施,提高了Y向刚度。
9.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中国,超高屋建筑设计是一项崭新的设计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要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施工环节的加强,减少安全隐患,确保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完善,确保超高层建筑整体质量,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进而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权.高层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理念[J].山西建筑.2009(01).
[2]龚强.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尺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
[3]戴复东.为人的高层超高层建筑[J].城市建筑.2008(10).
[4]丁小明.高层建筑设计的地域影响因素及外部尺度研究[J].山西建筑.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