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语文教学的五种“认识偏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课改中语文教学的五种“认识偏差”

陈兵

陈兵江苏省泰兴市蒋华小学225400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线的教师都在认真学习、实践和反思,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他们个性化的操作、创造性的劳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在操作层面上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我们理解新教材带来了许多思考。但也有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中表现得很“虚”,主要表现在:重体验,轻价值;重感悟,轻训练;重形式,轻内容;重拓展,轻文本;重活动,轻指导。

关键词:课改偏差重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线的教师都在认真学习、实践和反思,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接受,他们个性化的操作、创造性的劳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在操作层面上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我们理解新教材带来了许多思考。但也有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中表现得很“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体验,轻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卢梭也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但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没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起点、以学生主体的满足为重点,没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去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因而产生了思想上的偏颇。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我们不能回避的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偏低,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文本做出的多元反映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的体验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重感悟,轻训练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其中“阅读教学须抛开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便是其中一项要求。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充斥在我们耳边的经常是这样的声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了他的读,你的眼前又好象看到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怎样?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段话?为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教师这样提问,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启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但有些教师却以为“感悟”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受和领悟,感悟越多越深就越好,于是课堂上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惟独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导致了语文教学本体任务的迷失。

三、重形式,轻内容

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一位教师教学《荷花》一文,在范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如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文本中的内容可以试着说说,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喜欢唱的也可以唱一唱,还有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结果绝大多数同学放弃了去深入阅读课文,而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或读或画或写,语文课成了真正的“大杂烩”。当然我们不否认读、说、画等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是,我想活动的安排只有以自主阅读为基础,才能为学生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服务。比如,教学—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安排一些活动,如表演之类的,但必须明确:一方面,这些活动一定要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过于看重形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表演等形式,进一步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又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语文教学并不排斥活动、表演等形式,但也不能搞形式主义。教师只有恰当地运用各种活动形式,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教师的教学手段方面。多媒体教学的出现,的确使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给了我们另一种美妙的享受。可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只有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成功才有了更大的保证,用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因此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这些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但我们也遗憾地发现:课堂上,很多教师机械地操纵着鼠标,小心谨慎,生怕点错窗口,学生的发言也不能仔细倾听,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学生则大多沉浸在生动迷人的画面中,思想不能集中,直接影响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重拓展,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收集大自然知识的兴趣……”但时下课堂中却流行着这些做法:有的教师对教材所蕴含的信息量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就抛开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课文还没读熟又补充了好几篇课外读物;文本的内容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又要求学生去搜集交流有关资料了。这样做使得课堂教学主次不分,影响了对文本的解读。如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时,用了将近25分钟的时间来交流收集到的雾凇的资料,对文本的阅读仅仅花了15分钟。当然,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造,即“跳出文本看世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更多书本外关于雾凇的知识,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占领教学“制高点”的应该是对文本的赏析品读、对语言文字的了解、对语言形象的把握,如果教学中脱离了文本或轻视了文本,一味地进行课外拓展,那只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