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光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滞后因素。体育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钻研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变化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真正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理念兴趣体能训练心理健康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体育教学改革同样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体育教学能走多宽多远是广大体育教育者工作者当前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研究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滞后因素。
第一,观念陈旧,内容单调。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重技能、体能训练,认为体育课就是“运动”课,只要采取花样翻新的运动形式就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换汤不换药,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有形无实,不讲实效。在平时体育课上,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目标、计划,盲目地去体验快乐、参与活动。课堂教学就有形无实,失去了实效。这样健康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第三,形式自由,放任自流。在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走形式,并冠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名号,“放羊式”的让学生自由活动,对课堂教学不分析,不组织,不练习,不检查。驻足观看,学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
第四,重视动态,忽视心态。体育教学课改中,许多教师只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能、技能目标的完成,放松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认为体育就是走、跑、跳的动态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爱好。
以上现象影响着体育教学新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深化,阻碍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本人作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树立体育新课程理念,牢记“健康第一”的观点
新课程中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又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
二、形式与技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新课标中多次强调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生锻炼的前提”。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快乐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等教学手段,那么既要激发学习兴趣,又要达到掌握技能的双效目的,就得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技术和体能教学中,采用游戏形式完成,在游戏教学中渗入技能和体能的锻炼,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游戏的趣味性特点,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养成喜好运动习惯。
三、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以体能训练促体质发展
体能和身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及运动锻炼,可发展学生的各种体能,是新课标中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时要注重学生体质机能的发展,做到合理科学的安排,以学生不同时期的身心变化为依据。安排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灵活掌握。关注每个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采用不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训练。时间,强度、目标都要科学合理化。
四、体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双向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通过和老师的知识交流、情感交流获得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等。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身心得到同步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知识学习活动、教学手段相互整合,设置一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体验。
五、教师有自身良好情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每个体育教师应具有的品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
六、尽用体育课程优质资源,形成本校体育特色
新课标中还一再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及校外的体育活动。要求体育教学不能只局限在操场上、课堂内,否则就难以实现学习目标。我们的体育教育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施的基础上,要积极挖掘校内外体育资源,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教学优势。鼓励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这样,即可以更新体育课程的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