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学龄前儿童一共12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分析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全程干预对策,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对策,对比两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以及儿童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儿童家属满意度88.33%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再实施全程干预对策,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风险。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干预对策
研究显示,近年来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不断增加,以缺陷多动障碍和行为异常较为常见。儿童行为问题主要是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均超过其年龄段发生的异常行为,从教育角度可分为焦虑退缩儿童、品行障碍儿童、社会性违法儿童等,包括多动、夜惊、违纪行为、暴力行为等[1]。上述行为问题易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精神疾病情况发生,部分儿童家属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认知较为缺乏,在对待该项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不恰当,不仅无法缓解和纠正儿童行为问题,还容易导致儿童行为问题恶化和加剧发展,使儿童日常生活受到影响[2]。因此,我院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进行分析,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学龄前儿童一共12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分析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后,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年龄3-6岁,平均年龄为(4.01±1.15)岁;30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对照组年龄2-6岁,平均年龄为(3.87±1.26)岁;29例为女性、31例为男性。两组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影响因素
使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前儿童的各项行为问题进行分析调查,该量表主要用于儿童行为问题以及社交能力筛查。使用量表中行为性问题部分,其具有113条条目,上述条目内容均由儿童家属填写,同时对可能影响学龄前儿童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例如教育方式、儿童性别、儿童出生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亲子关系等,由儿童保健医生给予儿童家属发放调查问卷,在家属填写过程中,儿童保健医生应向每位儿童家属讲解问卷内容,指导家属完成,问卷调查完毕后当场进行回收,若发生填写错误情况或者遗漏应纠正,一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
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实施各项分析后,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具有多种影响因素,例如父亲抽烟程度、儿童睡眠时间、父母管教态度、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关系、教育方式等,其中父亲抽烟程度、儿童睡眠时间、教育方式为独立危险因素。
1.2.2干预方式
对照组使用常规干预对策:对儿童进行常规干预,父母均进行常规教育方式。
观察组使用全程干预对策:父母应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正确教育方式,多和儿童进行沟通,对于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进行疏导,禁止使用打骂训斥方式,每日保障儿童睡眠时间充足,在家庭中,应避免父亲吸烟,开展心理干预,对于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预防行为问题发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儿童家属满意度。
1.3.2判定标准
儿童家属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指标。满意:儿童家属对干预对策、干预模式的满意程度评分在80分-100分之间。一般:儿童家属对干预对策、干预模式的满意程度评分在50分-79分之间。不满意:儿童家属对干预对策、干预模式的满意程度评分在49分以下。满意率加一般率等于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用SPSS20.0版本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达,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的方式表达,实施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
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所示。
表1分析两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
3讨论
儿童自身心理活动表现在日常活动中,其心理问题可通过多种行为方式进行表达,为心理现象反应,行为和儿童发育、儿童生长密切相关,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指行为偏移,儿童心理问题在狭义上与行为问题相同[3]。行为问题主要是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了儿童正常范围的各项行为,随着生活环境、家庭、价值观、育儿方式改变,容易造成学龄前儿童行为因子发生较大变化。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开始控制儿童情绪、冲动、行为十分重要,若儿童家属在该时间段无法理解儿童心理特征,使用不恰当的方式,易导致矛盾冲突发生,使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不断加重[4]。
研究显示,父亲抽烟程度、儿童睡眠时间、教育方式为独立危险因素。由于3岁-6岁儿童自身语言发育未完全,若父母因为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打骂训斥,易导致儿童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使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疏远,引起儿童心理问题,睡眠时间充足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若学龄前儿童每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不足易引起疲劳,导致不良心理情绪发生,使儿童造成学习记忆受损、思维紊乱情况,引起行为问题情况发生,父亲抽烟为不健康生活方式,学龄前儿童在重要发育时期,烟雾中含有有毒物质,易导致儿童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从而引起行为问题。同时父母的行为也容易对子女行为造成影响,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长,不仅能提高亲密度,还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能促进儿童性格良好的发展,儿童和父亲进行玩耍,能减少暴力和好斗倾向,增强其自身自信心,能培养儿童的控制力,从而预防多动冲动行为,预防儿童行为问题发生,家庭类型也是引起儿童多动冲动的危险因素,由于部分老人对儿童格外呵护,一味偏袒儿童的不良行为,对正确行为缺乏引导,从而造成行为问题发生。通过根据上述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再对儿童实施全程干预对策,从多个方面实施干预措施,根据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能改善儿童心理问题,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能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龄前儿童的儿童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再实施全程干预对策,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孟灵博,杨思渊,麦坚凝,等.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4):1091-1094.
[2]刘起,张琦,黄向,等.基于气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36-438.
[3]田甜,宋佳,秦月意,等.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12):1215-1217.
[4]叶春红,顾莉萍,李璟,等.中山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4):394-396.
[5]方红英,汤银霞.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6):6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