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汉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31005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也推动环境适应性及环境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保障前提下,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这两者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我们必须对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两者的具体理论概念和具体实施方法,实现环境的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融合与适应。
【关键词】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融合
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概念,然而,无论是从它们的理论概念还是具体内容方面,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我们需要从分析环境的适应性为切入点,探索不同的环境系统的不同适应性,建构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系统,从而全面保护人类的生存状态。
一、环境应用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及内容综述
环境适应性也即产品在其自身的寿命周期内,应对储藏和运输等不同环境状态下的自身功能的实现性能,是产品对于现有环境的一种自我适应能力,也即产品在现有环境下不被逆损坏、正常工作的能力。它与产品的可靠性有极大的关联性影响。可以通过环境试验的方式,显现出产品的设计、研制、材料选用等不同方面的环境适应性状态,并通过环境试验改进存在的问题,以提升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能。
环境工程的研究主题是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环境质量提升的技术性研究,它的内核要义是要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它的质量好坏程度与环境的适应性直接相联,在环境工程的研究之中,牵涉多样化的学科知识和内容,如:生态学、环境医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等,这些多样化的学科知识内容的重点在于对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并运用各项技术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且以一定的生产工艺要求、资源状况、区域环境等为依托,进行环境工程的运作和管理,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学科知识技术运用,产生规模化的环境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环境的属性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此,人们采用了各种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环境自身也在循环不断地在实现自行修复,我们在进行环境适应性研究和环境工程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环境的基本属性和本质,在全面分析环境的属性和本质前提下,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环境的适应性
环境的适应性是环境的属性之一,它是环境自身的固有属性,存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变化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变化两种趋势,如果生态环境变化向良性发展,则会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无穷的利益;而如果生态环境向恶性发展,如:能源短缺、臭氧层空间、全球气候变暖等,那么人类的生存环境就要受到考验,所有生物的适应能力也将受到挑战。我们需要正视的现象是,当前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危险的极端环境不良状况,它会给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损伤,因而要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自身修复和自协调、适应能力,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伤害。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环境伤害,则生态环境的自身适应性也无法进行修复。
2、环境的稳定可靠性
环境的稳定可靠性也是环境的属性和本质之一。它与环境的适应性虽然同属于环境的基本性质,然而,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异同之处。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的稳定可靠性的共性特征在于:当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情况下,它们都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的调节和修复。并且,从生态环境的生命视角来看,环境的适应性越高,环境的稳定可靠性也必然越强,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然而,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1)环境的适应性侧重的是预测可能会遭遇到的危险、极端环境;而环境的稳定可靠性更注重规定化的、针对性的环境情况。(2)当生态环境处于损害和破坏的境地时,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的稳定可靠性会采用不同的措施和应对方式,通常来说,环境的适应性会对极端破坏性的环境进行定性的分析,而环境的稳定可靠性则对环境进行定量的分析。
三、环境预防及治理工程分析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工业化程度、现代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升,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我们看到,人们赖以生态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受到损伤和破坏,人类正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尽管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自身修复功能,然而这种自身修复和净化功能却是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的,如果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则会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和荷载,而无法充分发挥出其自愈功能,更无法维系持续循环的良好状态。为此,人们在工业化的活动中,要注重环境的容量限度,必须采取系统化的、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限制污染物质的无限排放。
1、水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水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世界水污染城市排名中,我国就占据了八个,可见,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也是相关部门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目前现有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处理,诸如:漂白粉、活性污泥技术等,这些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生活水污染的危害,也极大地降低了水中的污染物质,改善了水体的水质。另外,我国从立法的角度,也制定了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抓紧对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2、大气污染与治理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升,生活电器也成为了普及性的日常用品,如:冰箱和空调,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氟氯昂,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臭氧层造成极大的威胁。还有,汽车成为了家庭的代步工具,其排放的尾气也极大地对空气造成了污染。针对这些现状,我国的大气污染与治理部门采用了有效的除尘、工业气体净化等技术,对大气污染进行了预防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固体废弃物的预防与治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是一项较为棘手的问题,由于这种污染源的涉及面积较广,难以进行深层的、全方位的管控,因而,需要认真、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当前使用的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技术,就较为有效地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固体废弃物的预防和治理必然会更加完善。
四、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环境之中,环境保护技术是提升环境适应性的有力支撑和屏障,在环境保护技术前提下实施的环境保护监察、分析与试验工作,也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评价措施。而环境工程的技术研发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之中,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五、结束语
总之,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研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同层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提升,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环境适应性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并推动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的深入、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万娟.环境工程方向选择浅析环境适应性及环境工程[J].化工管理.2014(27)
[2]许婷.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
[3]宋洁琼.论环境工程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8)[4]龚起.浅谈环境工程的有效管理[J].城市地理.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