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琦琴
(湖州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认为,网络媒体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某些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涵有所发展,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价值;思考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01-01
从狭义上来说,“播”与“说”是当下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两种基本传达形式。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播新闻”方式相对传统,就是借播音员之口传达给听众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是播音员尽量清晰准确地传达记者在新闻稿件中所要传达的意图,并通过播讲者对稿件的再创作将新闻事件传达给听众。而“说新闻”则有一种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其亲切随意、拉家常的形式更能拉近播音员与听众的距离,这种独有的亲民优势从诞生之初就迅速走红,一直发展到今天,“说新闻”栏目俨然已覆盖全国各级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几乎普及到了大多数的新闻节目,甚至有很多原先是“播”为主的新闻节目被“说”新闻所抢滩,所取代。
然而,“说”真的可以取代“播”吗?
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外公外婆有习惯在每天清晨六点半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当熟悉的片头旋律响起,我就知道,该起床了。于是一边下楼到天井洗脸刷牙,一边听里弄里街坊人家的收音机此起彼伏地传出同一个声音。那时候并没有听懂那些收音机里传出的“国家大事”,但是那美好的声音却深深地留在了记忆深处,让人十分依恋和向往,至今回味无穷。试想在那个年代里听到的不是“播”新闻,而是时下所盛行的“说”新闻,不知道我以及跟本人有相同记忆的人对于这类节目的印象还会不会如此深刻呢?
播音学界曾把新闻、通讯、评论的播音当作播音员的三大看家本领,谁能掌握好这三大本领,谁就理所当然称得上最优秀的播音员。而播音的美,绝对不仅仅在于一字不错地念完就大功告成了,语言的流畅只是表层的感受,播音的美感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不仅指声音形式,更含有思想感情,以及播音员所传递出的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正如哲学家丹纳对于有声语言艺术的深刻认识:“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1]
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曾参加东方卫视“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当谈到新闻节目主持人时,他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陈鲁豫:“我非常不喜欢由鲁豫开创的‘说新闻’风格,这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台应有的态度。新闻一定要用‘播’的,庄重、严肃、可信,把新闻节目搞成茶馆说书,那是非常不好的。”[2]。众所周知,赵忠祥的代表作《动物世界》,无疑是对节目传播艺术美与知识性融合的最佳诠释。虽然不是新闻节目,但在播音技巧上是十分类似的,也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在有声语言的技巧运用上,赵忠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把握文字内韵、倾注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从吐字行腔方面阴柔低缓,扩展其细腻、流转的美,从快中显慢、动中求静的张弛相间到气韵连绵,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从语气的明暗虚实相承到抑扬顿挫的转换,形成起伏跌宕的旋律美。所有这些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画面、音乐一起,共同营造了《动物世界》节目整体的意境美。《动物世界》是一部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的电视专题片,它所展现的画面多是表现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自然形态,正是因为有了耐人寻味的解说,才赋予这部片子深邃的意境和内涵。播音学专家张颂教授曾在《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一文中指出:“让播音语言内涵与声音形式的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无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只觉得信息是美的,信息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进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滞碍。这是一种境界,是播音艺术的最高境界。”[3]把文艺创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创作,是播音学与美学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种化合、融合,而绝不是混合、缀合。
艺术本相通。有一位知名画家曾说:“如果把创作与基本功比作火与水,轻视基本功的人常以远水不能救近火为理由,不想下苦功,可是为了救火,没有充足的水源是断然不济的,急功近利最多只能解决一点燃眉之急。”张颂教授也曾说:“播音不同于日常说话,它有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的特点。”现在,有一些不曾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基本功训练的年轻的播音员,语言偏而塌,而恰恰是这些人对播音学传统的理论不屑一顾,他们崇尚出新出奇,喜欢标新立异;认为自然的东西就是个性。殊不知,没有播音理论基础、没有传统播音艺术支持的创新只能走入怪圈,所谓的个性实质上就成了不规范。事实上,真正的传统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固定的样式,精神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才能充满活力和得以延续,新闻播音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脱离生活,只会将听众推远。因此打好基本功,在坚实的基础上革新与发展,对现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十分必要的。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消息类新闻一直是保留书面语特征较多并最长久的传播语体,这种特殊的书面语体的口头对应性实践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播报方式,在播音创作中,我们这样界定“播报”这种语言样态:“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见张颂《关于新闻传播的思考》)。这里的“字正腔圆,呼吸无声”强调的是保证消息传播清晰所应具备的用气发音的基本功;“感而不入,讲究分寸”是新闻节目应遵循的客观性,真实性特点对播报提出的要求;“语尾不坠,语势稳健”是适应新闻传播的“新鲜感”和“权威感”所必需的;而“节奏明快,语流晓畅”既反映了消息类新闻语体所固有的特征,又是受众对新闻播音声音形式听觉上的审美要求。形成以上消息类新闻播音的播报式的语言样态,首先是播报的语言样态源于消息文字稿的语体特点。消息类新闻写作历来结构严谨,布局紧凑,语言精练,以书面与风格为主,播报的声音形式当然应与稿件风格相一致,其实国外的消息播报也同样具有“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的特点。另外,无论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角度,还是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角度,播报的“准确,清晰,迅速”是传播者也是受众的共同要求,而“播报式”的语言样态恰恰能较好地体现这种要求,此外其他各类信息,如股票行情、证券指数、商贸信息、文体信息等也大多采用播报的语言样态,这也是因为“播报”这种语言样态实际上符合简洁明快的传播特点。[4]
在口语化播报方式盛行的今天,播音界泰斗张颂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有声语言幽眇难知,它是一项注重内心体验与能动创造的工作,由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哲学与美学四大科学支撑,同时又有着学科独立性。谈就业中华文明宝库,对语言的研究,古代有《声类》《四声韵略》等等,现代有《语音史》《音韵学》等,但语音篇章中还没有一页关于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研究,因而这里有一片广阔的土地。我们要心无旁骛地研究,那是值得我们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张颂始终强调:“新闻播音员不是一群没有出息、一味照稿念的传声筒。”他说:“同样一段话,我有多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仔细听绝对能揣测出、感受到其中内涵。邢质斌他们全是在自己理解下,用敏锐的思维反应把握政策分寸,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局限性,哪儿有创造?他们一直用声音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翻跟头,这就是创造。”[5]
“说新闻”固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播新闻也自有优势,对于有些稿件来说,“播”就比“说”更合适,而在现阶段新闻的播报方式上,是可以做到“说”“播”兼具的,有时可以以“播”为基础地“说”,也就是说,“播新闻”与“说新闻”可以共存共荣的。“说新闻”的主持人在平时更应该加强学习,打好坚实的播音基础,再根据题材的需要作相应的改进,才可以将新闻节目做得更好。
注释:
[1]引自丹纳《艺术哲学》30页
[2]《上海青年报》2009年6月10日
[3]引自张颂《论播音艺术》87页
[4]张晓克.《今传媒》2008年06期
[5]《张颂——种德者必养其心》.《光明日报》200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