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试论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王小健

王小健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吴堡中学718200

摘要:本文阐述了探究性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创设学习情境,强调实践,开放思想,启迪思维,努力把思想品德课堂教成生动活勃、别开生面、妙趣横生、效果更佳的典型课改示范课。

关键词:探究教学情境设置解放思想突破传统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思想品德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通过一定的案例情境,设疑、引趣、启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可以简单总结为:确定内容——设计方案——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作好引导工作;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活动,研究的结果由学生得出。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问题探究

学习情境是与学习相关的背景或环境,实质上就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和现象作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如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个舞台,利用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将学生引入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演中乐、演中学、演中练”,教师利用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述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表演每一情境,在欢乐之余,学生会产生新的求知欲,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强调实践活动,落实探究

探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设置活动性栏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参与实践即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生活,通过调查、访问,掌握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形式。思想品德课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

三、解放思想,开放探究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这句话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政治教师要以它为理论指导,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勇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开放意识和大思想品德课观念。

四、采用多种思维启迪探究

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学校教育是关键,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辩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这是学生最为喜欢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教师把教材中一些有争议的命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按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由各个小组推出代表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并评出优胜方。

2.引入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收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教学法适合思想政治课的每一门课程,尤其是《法律基础知识》课,它最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议老师们多多采用。

3.上好时事汇报课。根据思想政治课时政性较强的特点,笔者每节课都要挤出5到10分钟时间,由学生将课余搜集的一周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在课堂上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其他同学汇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以来,学生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很快,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由过去的启而不发、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到现在的大胆说、言之有理、语言准确、思路清晰,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也学会了相互取长补短,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哲学基础知识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5。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9。

[3]郅庭憬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