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225400
【摘要】目的探讨药学服务不同模式的应用及对患者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至12月在门诊药房取药的患者40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组,2016年1-6月的2000例患者接受传统药学服务模式,设为对照组;2016年7-12月的2000例患者接受新型药学服务模式,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用药安全性、用药合理性、用药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用药依从率分别为99.85%、97.15%,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5%、19.05%,药品差错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0%、0.75%,合理用药时间分别为(21.35±3.34)d、(11.69±2.05)d,用药满意度分别为98.80%、90.5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340、101.112、6.399,t=15.048,χ2=135.006,均P<0.05)。结论通过加强药物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药学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改善服务思维模式和改进服务形式等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安全性、合理性以及满意度。
【关键词】药学服务;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给药系统,医院;病人满意度;对比研究
药学服务指的是药学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药学理论知识与工具为患者、患者近亲属以及医师、护理人员提供药学指导的一种方式。作为临床诊断、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使用的规范性、合理性对于用药效果以及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000例在门诊药房取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12月在门诊药房取药的患者40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组,2016年1-6月的2000例患者接受传统药学模式服务,设为对照组;2016年7-12月的2000例患者则接受新型药学模式服务,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023例,女977例;患者年龄(49.2±2.5)岁;患者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39例,高中及中专857例,初中及以下60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019例,女981例;患者年龄(50.2±2.9)岁;患者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17例,高中及中专868例,初中及以下6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即由患者或患者近亲属将处方交给药师后,药师按照处方内容常规取药,并向患者简单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相关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新型药学服务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性改进:(1)加强药物质量管理。通过制度建设把好药品质量关,从药品的预算、采购到入库、验收、储存、盘点、核查到发放的全过程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既要保证药品采购的必要性、药品来源合理性,还要保证药品质量的合格性,做好与购药渠道相关往来单据的核查,保证药品规格、数量等的正确。(2)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素质,转变药学服务的思维模式。对药学服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等进行综合考察,并实施针对性培训和教育,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并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其道德水准。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改善工作态度,树立积极的、热情的、健康的、专业的工作形象。(3)服务形式:门诊药师在为患者抓药时,要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在确定患者用药史、家族史、过敏史等基础信息的情况下,再次判断处方中药物是否合理。同时对处方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者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进行分析与审查,如发现处方中的用药违反相关治疗或用药原则,可及时与开具处方的医师进行沟通确认。向患者解释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用药要求(方法、剂量等),提高患者的信任感与用药配合程度。同时,开展专门的用药咨询服务,设立用药咨询台,在患者需要时,耐心为其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回答患者提出的用药问题,为患者提供贴心服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用药安全性、用药合理性、用药满意度进行比较。用药依从性的评价标准参照文献[1]。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用药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包括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期间药品差错事件发生率。用药合理性的评价指标为患者合理用药时间,即患者用药时完全依从或部分依从且未见用药不良反应,无差错事件发生的持续时间。用药满意度的评价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从取药到用药的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形式、专业水准、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以百分制评分法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用药依从率分别为99.85%、97.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5%、19.05%,药品差错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0.75%,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两组用药合理性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时间分别为(21.35±3.34)d、(11.69±2.05)d,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48,P<0.05)。
2.4两组用药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用药满意度分别为98.80%、90.5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药学服务的目的在于保证患者的科学合理用药,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由于我国药学服务的起步较晚,相关的观念、服务模式都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
本研究比较了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和新型药学服务模式下,患者的用药依从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药品差错事件发生率、合理用药时间以及用药满意度等多项指标,结果显示,采用新型药学服务模式的患者用药依从率可达99.85%,接近100.00%。研究表明,用药依从性是保证患者用药效果的基础,是患者对医嘱的执行程度以及准确度[2],用药依从性的提高提示患者配合程度的提升,能大大避免其在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方法的情况,通过药学服务人员专业水准的提高、与患者沟通交流的加深,有利于患者对用药认识程度、重视程度的提高。同时,新型药学服务模式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8.15%,药品差错事件发生率降至0.20%,合理用药时间则延长至(21.35±3.34)d。药品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影响,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就被称为副反应,而因药品不合理应用导致的反应则被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死于不合理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可占七分之一[3],因而科学合理用药,降低用药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药学服务人员不仅要对药品的性状、性质、药学原理、适应证、禁忌证、稳定性、联用药要求等熟练掌握,在药品未达到患者手中前及时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调整;同时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让其对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基本了解,做好不良反应的自我监测,促进用药质量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做好药品调配、分发等环节的复核工作,降低药品差错事件发生率和潜在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对于整体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新型药学服务模型,提从药物管理的制度建设,药学服务人员专业水准的提升、服务思维模式的改善和服务形式的改进等方面入手,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安全性、合理性以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斌.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74-575.
[2]李志存,秦又发.不同药学服务模式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5,12(3):409-411.
[3]陈璐,陈岷,童荣生,等.合作药物治疗管理模式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17,20(1):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