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刘晓辉①,周军②,罗宝华①

刘晓辉①;周军②;罗宝华①

(①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00;②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院校的协调作用以及企业的参与作用,以及促进校企合作,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等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06-01

0引言

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和课程结构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生就业过程的市场导向性,决定了它是与企业联系较为密切的一种高等教育。

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院与企业学院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职业分类和能力类型构建模块化课程和技能训练,企业提供真实环境中的实训实践,利用学院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办学方式。

校企联动合作模式应以“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原则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高职院校各专业还应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岗位实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把供需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中学习到先进的操作技能、系统管理知识、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获得工作经验,感受企业文化,获得团队合作的经验与成就,缩短工作后的岗位适应期,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2加强院校的协调作用以及企业的参与作用

如何使院校与企业互相配合,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作为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协调、协作机制尤为重要,加强院校内部协调机制建设是保持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力保证,各高职院校应建立起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产学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专人领导、专人负责,还需制定相关的办法、意见和激励制度,经常性、制度性的与社会企业加强沟通,不断扩大合作群体,深化协调层次。

针对职业岗位(群)或相关的技术领域,企业方通过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校方共同制定了育人方案、教学计划和实施意见,参与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企业与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化技能“模块”学习,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

3促进校企合作,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

3.1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根据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调整和设置专业,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注重提高专业层次,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还要创办特色专业,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坚持高职人才培养的全面、特色、多样。

3.2动态开发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整合化程度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教学内容要反映区域经济和当前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②课程计划的内容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③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因此,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学院、企业和高技能人才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弊端,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双赢之举,实现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和谐有机的校企合作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瞿立新.岗位主导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毛京一.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职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